“介入”,每天呈现一个艺术事件

“介入”,每天呈现一个艺术事件

“介入”,每天呈现一个艺术事件

时间:2007-12-25 00:00: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资讯 >“介入”,每天呈现一个艺术事件

12月17日,傍晚,上海浦东“十乐”会所。 3000只带有“福”和“中”字样的金色小灯笼,环绕着一只高4米、直径4米的大型红灯笼,把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介入:艺术生活366天》的发布会现场装点得光彩夺目。这是与徐冰、黄永纆、蔡国强并称“中国实验艺术四大金刚”的当代艺术家谷文达为“介入”发布会特别制作的作品《天堂红灯》。 《介入:艺术生活366天》是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馆长沈其斌策划的贯穿2008年(为闰年)全年的一项跨领域、跨学科和跨媒介的大型文化艺术项目,将为上海公众每一天都呈现一个文化艺术事件,试图让国内外文化艺术机构和个人的参与,最大限度地扩展、丰富艺术与文化触及公共生活的渠道和方式,在文化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架设桥梁。 重绘上海公共艺术地图,也是“介入”的此番抱负。 实地考察过全球各地艺术博物馆的沈其斌发现,作为公共性文化空间代表的博物馆、美术馆,在表面的公共性之下,骨子里始终都隐伏着精英化取向。 沈其斌说:“美术馆的精英意识,从某种程度上也引导、强化了艺术的精英化取向。真正意义上的无墙的美术馆,目前还只是一个理想。这就使得从美术馆的立场与角度重新思考文化的公共性问题,显得尤其迫切,而更为迫切的,是与此相关的行动。” 为了反思艺术的精英化取向和张扬文化的公共性,沈其斌策划了“介入”这一富有实验性的项目。除了当代艺术,文学、音乐、电影、戏剧、舞蹈和表演等领域,也是“介入”关注的。“介入”不仅通过展览来呈现,还通过行为、音乐、研讨、出版、电视、多媒体和网络等综合媒介来表现,将覆盖上海的公园、广场、街道、工地、建筑物、地铁站、机场、车站、渡口、社区、医院、学校、工作室、剧场、家庭等物理空间,甚至,网络等虚拟空间也将作为“介入”的实施平台。 在2008年全年的活动中,将有266个国外艺术家和机构、100个中国艺术家和机构参与。沈其斌表示,“哪怕是一个普通的公众都可以参与到这个项目中,只要他的概念符合要求,而且可以实现。” 在2008年1月实施的项目中,“乌托邦小组”的实验策展《家庭美术馆》将是普通公众介入最多的一个项目。在这个项目中,艺术家将把12个应征的普通家庭装饰成美术馆——每家将被授予“证大现代艺术馆分馆”称号,这12个家庭的成员还将在一个共同的空间里生活一天。 “介入”拟于2008年至2009年收集所有和“介入”相关的文献,建立“介入文献库”。 谷文达将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天堂红灯》,是“介入”近期项目中最宏大的一个。届时,谷文达将用数万只红灯笼把上海卢浦大桥、南北高架以及延安路高架整个包裹起来。这条绵延20公里的“中国龙”将与身着大红灯笼袍的金茂大厦交相辉映。 不过,如此浩大的规划,让“介入”陷入了一个悖论:本来旨在解构宏大叙事,但最终可能陷入另一种宏大叙事。国际策展人比利安娜对“介入”表达了忧虑:“似乎与近期中国当代艺术的呈现,有着相同的‘对数字的渴望’。” 沈其斌承认有这种悖论存在,但他认为,这是解构当代艺术领域的宏大叙事不可避免的一个结果。 谷文达也意识到这种悖论。不过他这样辩解:“同样的中国红灯笼,如果在30年前中国与世隔绝的状态中,可以被误认为红色中国和异端;现在西方人都很熟悉它了,它成了中国文化的经典物品,而不仅仅是异国情调了,可以被视为喜气洋洋的节日庆典的象征。那么,它除了出自中国之外,它将被其他文化所引用和应用。”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