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画家陈永锵近日炮轰著名画家梁照堂!一篇“画坛奇文”《“伤害”梁照堂先生及其忠实弟子》最近在圈内广为流传,被称为近年来最大胆的画界评论文章之一。
学生画风与老师如出一辙
作者陈永锵说,梁照堂业余执教多年以后,以其无可删改的教绩——学生成就现象,证明了他会是一个好老师,但不是一个好教师。理由是,他的学生画风书风与他如出一辙,甚至像是一个模子里挤压出来的“照堂牌产品”,越是优秀的学生越是像梁照堂第二。“他的弟子,难道都没有自尊和个性?”
陈永锵说,从表层的现象来说,梁照堂的弟子言必“金石味”,言必“屋满痕”,仿佛秃笔才是笔,枯墨才是墨。更有甚者,御笔成墨道时,非得如七老八十手抖如筛,而不为之美。陈永锵说,“金石味”之美,是因为石之质和刀之刃其意志之质,而不在其痕迹的表象。同理,岁月不饶人,老画家、老书家以其对艺术创造的执着,抗拒着年岁的压抑,在艰难把控其力不从心的无奈中,在宣纸中,在书画作品中,将无奈演绎成了意志美。如果说,让奶气未干的童男少女,遏止他(她)们一泻千里的英气,而颤颤然地、如发冷如患“帕金森综合症”般伪装衰老,真不知美从何来。
梁照堂和众弟子准备反驳
“这不由得使我思考到一个美术教育的现实问题,就是学生是跟老师学道,还是学老师那样画的问题。”陈永锵说。
梁照堂目前已经写好了回应文章,一众弟子也在准备反驳。“很多跟我学书画的学生画得一点不像我,但大家对这部分人都视而不见。”梁照堂说,自己从来没有拿过自己的作品做示范,“他们一临我的画,就被我骂得一塌糊涂。”
梁照堂表示,学生不是学他,他和学生都是学八大,学吴昌硕,学黄宾虹,所以他和他们的作品很似。
梁照堂指出,艺术当下最大的泡沫就是个性,一味追求个性,而没有很好地打下扎实的艺术基础,这才是一个大误区。“所以,我觉得不怕似谁,不怕没有个性,只怕离开正道。”
陈称踌躇再三才写此文章
据悉,陈永锵写这篇文章也是踌躇再三。
陈永锵说,命题是在深思熟虑之后才蹦出来的。他掂量过,以他与梁照堂近30年的真诚交往,以及从这种交往中对梁照堂忠厚为人的了解,他才敢于从学术的角度成此文章的。
梁照堂说,陈永锵肯这么写,是对我最大的诚意,争论不影响友谊。现在的批评界基本是表扬,最缺乏的就是发自内心的批评。
陈永锵的文章受到大家关注。最新出版的广州画院院刊创刊号,特地把该文收入进去,并加了编者按,表示要大力提倡一种真正的学术批评精神。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