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劼音妙拟“文人画”

王劼音妙拟“文人画”

王劼音妙拟“文人画”

时间:2008-02-29 09:25:38 来源:上海证券报

资讯 >王劼音妙拟“文人画”

“如今的艺术市场在金钱的腐蚀下,前卫美术变质为商业美术,商业美术正大行其道,只有‘学者美术’,正随着精英文化的消亡而显得前景黯淡,‘文人画’前景堪忧。”——王吉力音

 

  

  即将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举办的中国油画西班牙交流回国展上,上海画家王劼音有五幅尺幅类似立轴的作品入选。按策展人杨建中的看法,他的油画是当代艺术中难以忽略的一个景观。对此论众说纷纭,有的人称其作品为“抽象画”,有的人则强调其版画风味,而他,却自称这是“文人画”。

  独特的博弈式画法

  什么是“文人画”?在中国传统的美术史上有此一说,特指那些把绘画当作爱好与修行的文人画作。王劼音对此作了类比:中国历史上的文人画,画家都是以“业余画家”的身份作画,而他本人画画也是如此:“从版画家转画油画,从来不受清规戒律束缚,创作状态十分自由。”他表示:“我为人平淡、超脱、温和,文人画很适合我。”

  当然,这也很切合王劼音作品的特色。他的特色,一是“博弈式的画法”。在《我的写实观》一文里,他曾自称:“我画画属于‘无心插柳式’,面对一块画布,先任意涂上一些颜色,再‘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走下去,类似棋手下棋,充满变数,无法预知结局。正是这样的不确定性,使画画过程变得妙趣横生,十分有吸引力。”二是他的作品只是经营“意象”,“我以为意象不仅是一个绘画流派,而是一种气质,一种人生理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维习惯。”而恰恰是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身上那种平常淡然、超凡脱俗的气质,也成为了此种意象的根源。

  尽管如此,正如市场对中国书画中的“文人画”青睐有加,拍卖行情对王劼音也可谓情有独钟,从1998年他的作品首次在拍卖场露面以来,总拍品有53件,总成交金额193.2万元,成交率为79%。

  游学维也纳

  年逾六十的王劼音原是版画名家,1986年到奥地利的维也纳游学后开始涉足油画。当时他在维也纳美术界标志性的艺术家奥尔夫冈·霍特教授的工作室学习。说到这段日子,他认为,当时西方独特的美术教育方式给他很大的震撼,而期间游历的诸多欧洲著名的美术馆更让他大开眼界,但是对他冲击最大、最有启发的还是其中现代派的作品。王劼音称,当时并不了解现代派的美术史,在美术馆看到喜欢的作品就用随身带着的写生簿勾勒轮廓,记下色调与艺术家的名字,往往回家查阅资料后才发现是一些名震一时的大腕,如巴尔蒂斯、基弗、杜布菲等。他认为,当时最重要的收获是观念的解放。从此,他下笔时就只想自己要表现的,不管别人的想法。

  王劼音回忆,霍特的作品色彩亮丽好比彩虹,他一开始画油画也是如此,但从2000年起色彩变了:他发现做画布的亚麻布那种灰黄的本色也很美,就直接将之作为画面的底色。而这又反过来制约了画面的色调,不能再大红大绿了,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色调。这次去瓦伦西亚参展的作品采用的就是这种色调。他还特地说明,“这些花画得与西方油画不一样:造型是平面的而非三维透视的;画面有晕染但不是明暗对比的;图像是重新结构的而非写实的。”

  2003年起,王劼音又和一批志同道合的艺术家聚在一起,做起了水墨画。他发现,用宣纸和水墨作画,也非常有趣。在他的画室里正好有一组水墨作品,画面在依次排列的墨点上展开,让记者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版画味,一如他的油画作品。

  “文人画”前景将会如何?

  从水墨自然说到所谓“中国画”的前途。王劼音对此沉默良久,才吐出三句“金言”:“一是‘中国画’作为品种,好比戏曲中的昆曲,可能会消亡,因为什么东西都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二是中国画肯定要变,因为社会在变,已进入媒体时代,就是有人在铁皮上画中国画,用电脑打印中国画,也不足为怪;三是当前虽然是全球化时代,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对民族化、本土化的强调,会激发许多年轻人参与,如眼下许多中国著名的前卫艺术家都十分喜爱中国传统文化。”

  王劼音还指出,绘画分三块:前卫绘画、商业绘画和学者绘画。后者好比电影中的“作家电影”,而“文人画”大致可以归为这一类。所谓“学者绘画”,往往是“阳春白雪”,与时下流行的欣赏眼光有距离并对其提出质疑。不过,他也无奈地表示,如今的艺术市场在金钱的腐蚀下,前卫美术变质为商业美术,商业美术正大行其道,只有“学者美术”,正随着精英文化的消亡而显得前景黯淡,“文人画”前景堪忧。

  王劼音拍卖成交额排行榜前5位

    

序号 名称估价(RMB) 成交价(RMB) 拍卖公司 拍卖日期
1 《浮云》 55,000-65,000 184,800 朵云轩 2007-07-07
2 《绿色的家乡》 130,000-160,000 145,600 中国嘉德 2007-05-13
3 《家乡的回忆》 100,000-120,000 145,600 上海泓盛 2007-12-23
4 《花》 100,000-150,000 112,000 中国嘉德 2007-11-06
5 《史记(一)》 80,000-100,000 104,500 中国嘉德 2006-11-22

萧昱:特立独行的游侠

 

⊙潘瑶

有人说萧昱是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个另类,他的作品以一系列颠覆物种遗传学的人工嫁接的动物标本为主。虽然这样的评价难免有些极端,但恰恰说明了萧昱作为美术学院毕业生这样一种主流艺术家的身份,并不像传统意义上在他所生的年代的艺术家群体中被归类为“某某主义”、“某某艺术”或是“某某一代”,而是以他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独立存在着。因为他一直在深刻地思索,思索关于人类生命、社会规则这类无论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同时又和具体的当下发生紧密联系而永远解答不完的命题,他花全部的生命来体验,像文人般自嘲,用艺术来诠释。

  萧昱表示,他在今年主要的艺术思考主要是创作一些雅俗共赏的作品,让普通观众能够看的明白,从而来改变前卫艺术当初不胜寒的局面。

  “联想占据我生命的大半时光”

  故事一:“七四年冬天,晨练。跑在我前面的同学一阵混乱,当我离近时见大家抢一个又硬又粉的东西,那是一个赤裸冻僵的小孩,大约半岁,脖子上系着一根红色的绳子。和所有孩子一样当时我并不害怕。我在想象他母亲的模样,他们家被子的图案样式,或者他还有几个哥哥,奇怪的是我当时认定他没有爸爸。现在想起来一点根据都没有,那只是我的联想。那年我九岁”。

  故事二:“九七年夏天,重庆。过马路时看到地上有一滩血旁边有一辆面包车,挡风玻璃全碎了。围观的人都在说自己看到的情景,各持一辞。我的眼前反复的出现一个瞬间——他弹起砸进车窗。可是血为什么流在外边呢?一路上我设想了种种可能,度过了一个下午。”

  萧昱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两个经历,并认为,无论是作家还是画家,好的艺术家总是有最敏感的触角和最丰富的想象,萧昱说他总是在联想。死亡这个关乎生命的神秘问题,在他的描述中,很容易让人想起王小波小说《黄金时代》中的主人公王二。正是通过这种夸张的想象,他的作品才都带着触目惊心的视觉效果,时代的印记才得以充分地显现。这在他的一系列以动物和人体标本为材料的作品中反映得尤为明显——虚拟的动物和假设的存在状态,表达了对未来人类生存状态的担忧。

  人是规则生产的生命

  “不同的规则生产不同的生活,也生产不同的人。规则才是真正意义上人的生产者,不同历史时期的人都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产品。同样的道理,在不同的规则下生活的人也是完全不同的。”人类生命和社会规则之间的关系,是萧昱的艺术创作中探讨的核心话题。无论是典型的“人工嫁接”,还是他的最新油画《新叙事》系列都展示了他对此不同侧面、不同感情色彩的体验。

  对于“人工嫁接”,萧昱自己这样阐释:“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理念整合世界,但却很难接受为此付出的代价。人受与生俱来的欲望、侵害性、同情心被法律的、道德的以及其它规定性的东西规划着,使人类生活越来越条块化。既然是规定的,即便你有不适也懒得去想。时间久了也就麻木了,不适并未消失而被储存起来。我将鸡、鸭、兔子、老鼠等按照我的‘规定’组合,引起观众的条件反射,从而考虑人们制定的规则的谬处和无奈。”所以有人看萧昱在作品中将老鼠缝在一起会想到婚姻规则、军队等,看了他将组合的动物构成群落会想到社会阶层。

  期待观者的“误读”

  萧昱是特立独行的,但在对待观者的态度上,却并不是一意孤行的,而是期待着各种新鲜奇特的误读,或许这样才是对艺术更有益的丰富。 

  “关心艺术的观众无论有多少,都是自觉自愿的合作者。‘误读’是观众最大的乐趣,艺术家不必也不可能给出唯一的答案。观众与艺术家是互为诱因的一对,生活在同一时代的观众与艺术家有着平行的关系,两方面都很主观且相对独立,因此相互的‘误读’才变得有趣。”

  在他的油画新作《新叙事》的展览上,由于观众们习惯了他千奇百怪的艺术形式,对油画作品反而有些新鲜感,他又一次成功地让人出乎意料,又一次带来新的兴奋点,准确地捕捉到生命跳动的脉搏。就像他自我调侃时说的,“又一个新人诞生了”。

  萧昱 丹麦艺术中心的展览现场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