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剑青认为,以往的公共艺术,主要服务于宗教、世俗权力,这种艺术躲在“小圈子”里,由一群所谓的“精英”把持。现在,公共艺术已发生变化,其中明显一点是行政色彩浓厚。
“以前在公共场合纷纷建设领导人雕像,这是政治需求。而到现在,各地出于招商或塑造城市形象的需要,财政上进行大量投入,建设了一批批雕塑、广场。我知道,国内有个人口30万的小城市,建设个广场,竟然快赶上天安门广场大小了。”翁剑青说,这种趋势的直接后果是,“如今我走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发现城市风貌都逐渐趋同,慢慢失去了城市本身特色;财政上,也出现了浪费。”
翁剑青认为,当今社会主体多元化,“我们要搞清公共艺术为谁服务,到底应该听谁的。而现在的一些例子表明,官方利益主导下的公共艺术,缺乏民主性、程序化与透明度。其实,我们不要一味地追求建设宏大叙事的‘金字塔’,把城市空间都建满了,后代人的感受将无处表达。”
翁剑青说,公共艺术应切近普通公众的城市经验与生活情感,并体现出艺术的“城市记忆”,发挥公众参与效应。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