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购买当代艺术?

谁在购买当代艺术?

谁在购买当代艺术?

时间:2009-06-29 14:29:26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评论 >谁在购买当代艺术?

4月26日,一名观众在观展。

    当日,艺术北京2009当代艺术博览会在北京农展馆开幕,国内外数十家画廊参加了“艺术北京”和“影像北京”的主题展览,其中包括“艺术突破——中国年轻艺术家群展”、“时尚北京——国际时尚摄影特展”等内容。展会期间还将举办艺术经济论坛、收藏交流会等活动。

    一年一届的“艺术北京”于2006年始创,目前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当代艺术博览会之一。新华社记者陶希夷摄

    从潘家园淘货的大爷,到拍卖场上一掷千金的买家,古典艺术品有着从低到高完整的购买群体。但是,曾被炒上天价的当代艺术品似乎长期以来并没有“群众基础”,就像一座耀眼却“没有基座的金字塔”。

    惨不忍睹的拍卖会、收缩撤离的画廊、少人问津的展览、转行做装修的“当代艺术家”们在低靡的艺术品市场中,当代艺术的天价“大泡泡”被一个个捅破,这一切似乎应验了“非当代”们的预言:“炒作出来的繁荣迟早完蛋”。

    然而,当代艺术并没有因为一种繁荣的落幕而落寞,反而有另一种生命力在悄然生长。金融危机不仅给了中国当代艺术一个沉淀自省的机会,也带给了当代艺术的另一种可能性——中低端的当代艺术市场正在形成。

    放弃幻想、冷静下来的中国当代艺术正在寻找新的生命力。    

    新富阶层的新宠

    4月26日,Rachel和一万多人一起挤进了北京的农业展览馆,这里正在举办“2009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而她是为了她的新家的一面墙而来的。“价格虽然有点超过我的预算,画家也没有什么名气,但我非常喜欢这种风格的作品。”Rachel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她订下了一幅80后新锐画家的作品,超写实风格,画面如照片般真实。

    由于和画廊有协议,Rachel不方便透露价格,“和一个限量版的这个差不多吧。”她指着手中的LV大包说(据记者估算这款包市场价大约在7万元8万元左右)。Rachel是个“海归”,和先生都算是“金领”。由于是一家参展画廊的客户,Rachel受邀参加了当晚的VIP活动,还见到了中国当代艺术名家刘小东。

    “其实我并没有什么专业的眼光,也没有想太多升值问题,我只凭喜欢。”Rachel想买一幅风格简约、“不要太怪”的油画,“这样也比较符合我家的装修风格。”

    “‘这件艺术品适合放在家里的什么地方’——不少购买者开始有这种考虑,这是今年最让我感到欣慰和欣喜的变化。”著名策展人、“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执行总监董梦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金融危机之前,很多人在投资艺术市场,这造成一些盲目性,也忘掉了艺术的本质:美化我们的生活。”

    董梦阳把这股当代艺术的新生力量称为“新富阶层”,“当你变得富有,物质生活得到很好满足之后,你的精神需求自然就到来了,艺术品恰恰能够很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他说。

    “当代艺术的购买人群,主要以中青年藏家居多,大多是企业家,也有很多从事金融业的人。”AYE画廊负责人晏青女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AYE是北京本土画廊的代表,一直专注于当代艺术。

    新富阶层被认为是当代艺术市场的新生力量。以往,国外藏家、专业藏家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购买群体中的主要力量。

    “外国人是中国当代艺术一个很大的购买群体。”董梦阳说,“国外在艺术教育方面走在我们的前面,艺术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是生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购买艺术品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需要、很自然的一件事情。”

    实际上,中国当代艺术的火热最初就是从国际市场的“中国当代热”开始的,以乌利·希克(Uli Sigg)等为代表的国际藏家,曾大量购买中国的当代艺术品。而在佳士得和苏富比等国际拍场上,也大约有30%左右的作品被西方买家买走,其余也多半被港台买家收入囊中。晏青也透露,在AYE画廊的VIP客户中,大概有一成的外籍藏家。

    一位策展人张先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当代艺术较之古典艺术欣赏难度更高,所以最初专业藏家多一些。而暴涨开始之后,吸引了不少投资客,其中很多是对升值敏感度很高的金融业人士。”至于各类人群购买的目的,“到底是为了收藏还是为了投资,其实很难区分,往往夹杂在一起。”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