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实话,对于艺术市场这东西,我仅是个“标题党”——即对与之相关的报道、信息只读标题。一直以来,或因自己有赖以生活的稳定工作、亦不视艺术为多么崇高的事业,所以并不把艺术市场当成“艺术生活”的主要目标地和乐趣处,兼之市场的变幻莫测、想也白想,便取以闻过知之、过眼即可的态度。但即使如此,出于人性固有的是非观,对“市场正确”——我认为的——还是有一点直观感受。
市场泡沫破了之后,“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话题及续后验证,我都一直留意“标题”的。但浏览下来,除了类似于“中国经济将率先复苏”、“国内受伤害最小且已显复苏迹象”、“中国将对全世界克服经济危机做出贡献”等宏大“押题”虚话外,我还较少找到有名有实有说服力的“标题”。与股市再上3000点、楼市又闻涨潮声等信息给人以“春天又近”的感觉不同,我对“艺术市场又春”的期待真的不那么信心十足。
这种信心不足,其实在经济危机之前就有的,现在只是延续而已。有略览艺术市场信息习惯以来,列在各种价目表中的名单,基本上有一种“那几张面孔”的印象,这些面孔也是媒体关注而营造“艺术市场无处不在”错觉的资源出处,乃至到了几可用什么“F4”代称“市场”的程度。这不,现在再来论证“复苏”、“春天”,除了那些作古论定的老人,“那几张面孔”又不失时机在各种市场信息中登场了,即使有时加上“价失值贬”的定语,但美元也贬值呢,不还是世界硬货币?真没错,这话确实有其在理的一面,要不“炒画如炒股票”、“名家画画就是画钞票”这样的话就说不通。“股票”、“钞票”这些“票”,话说就是经济领域最“流动性好”的货,这“性好”意味着升值、赚钱“飞快”。我认为,中国艺术市场有别于国外艺术市场的“最中国特色”之处就在于此:购、藏艺术不主要着眼于艺术品怡养情操、修炼人性的内容价值,而在于“票面”升值。
这又意味着什么呢?就是那些在一定时期之内被炒成保值、升值的“坚挺有价票据”的热卖作品和红人,甚至仅是部分固定的成名作、代表作,可能成为吸纳资金反复赌注、投入的点,形成一个纯粹而封闭的钱炒钱、钱生钱的游戏。一件作品从几万至百万千万,又再跌下再升上……更诱惑更执迷,更生钱更投钱,循环往复,这已经与股市风云相似,而与所谓的艺术不再相干。在这些“金钱游戏”之外,有些钱已入袋的名家、红人,大概也已经无心进行“艺术游戏”了,更或不敢“艺术游戏”了——“有价票据”总是有普遍可辨认之“面貌”的,听说过富豪们敢以持有津巴布韦币为荣的吗?杨小彦先生说“成功的艺术家很乏味”,我不知道他的具体所指,是艺术创作乏味,是生活情趣乏味,还是数钱麻木也乏味?
但是,在本质上,艺术品毕竟与有“普遍可辨面貌”的票据不同,艺术品中的“大脸”怎么都不能跟票子上毛泽东、蒋介石、林肯等等大头像划上等号,艺术创造活动更加不可与金融衍生品经营活动相混而谈。借用经济领域中的表述法,如果把那些固定、重复的热卖作品的交换、转手等与艺术有一点关系的活动称作“虚拟活动”、把那些仍在“艺术前线”挥汗奋斗的艺术家的创作活动称作“实体艺术活动”的话,则人类现实社会发展进程告诉我们,当来到艺术界中的人们把主要精力、资金投向“虚拟活动”,只想保值、升值,并因此忽视、冷落实体艺术生产劳动时,“艺术春天”就是迟来的童话;所谓的艺术复苏,也将是表壳假象,而不是真实的、内生的复苏。
艺术市场近20年的发展事实也已证明,只有高质量的“艺术前线”的劳动,只有新鲜的、充满活力的、注重精神品质的、紧随社会发展有的放矢的艺术生产力,才是艺术发展的有力保证。从无到有,从边缘到被关注,从小儿科到成气候,就象有无数中小企业的集体贡献才有今天的中国经济一样,几个幸运地被选中脱颖而出的红人,如果不是证明第一线集体劳动的价值,难道要反过来功名独揽、自成一体吗?如果由此至于身造“权力艺术市场”,筑出无形围墙的“超级俱乐部”,占尽出场机会、垄断各方资源、收揽大量资金,这是一个“正确”的艺术市场吗?
数日前事经北京,顺路去了一趟宋庄,正好看到一个“栗宪庭先生嘱咐”而做的关于生活在宋庄的艺术家的“田野调查”展览,看到展板上密密麻麻以千数计的经年或新来的“野生”艺术家名录,很有感触。以形势度,这数以千计的人之中,能在市场上风光上榜获得生计、创作资金的,应该不会像媒体造势那样乐观吧?这经济危机的当下更勿庸多言了。所以,坐在“庄主”位置上的栗宪庭先生,有“我现在更关心贫穷的艺术家”之言和支持“艺术家集市”之行,如果大家不能理解,起码不应该挖苦吧。我相信,这些拼搏在“艺术前线”的劳动者,虽然其粗硬的形象看上去有点像改革开放初期那些上街摆摊的个体户,但是一个发展中的粗糙社会和粗糙行业,这个集体的劳动将提供不可低估的底层力量,未来的艺术质量也必与之休戚相关。那些在“艺术前线”艰难以继却仍怀理想主义倾力而赴的个人以及他们为之献力的事业,是值得尊重和值得期待的。
很显然,他们中的部分人,应该受到关注和有获得资金支持的机会。但是奢望有逐利本性的资金自然而然地流向“艺术前线”,那是不现实的,所以机制和措施是必要的。对此,仅是“标题党”的我难再多言。看在责任和远见的份上,政府的或民间的各级机构和组织、各类名目的基金和经费、各色有能人物等等,无论真心实意或假名假义、公益或盈利,如果有机会就考虑把一部分资金投向“艺术前线”,于国家于艺术,则功莫大于如是矣!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