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光生:把享受世界艺术变成一种习惯

冯光生:把享受世界艺术变成一种习惯

冯光生:把享受世界艺术变成一种习惯

时间:2009-07-15 10:03:09 来源:《东方艺术•大家》

评论 >冯光生:把享受世界艺术变成一种习惯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是中国第一家以世界艺术为收藏、展示、研究对象的公益性国家文化事业机构。她以传播世界文明、促进文化交流、普及艺术教育、服务大众需求为宗旨,以各国博物馆、艺术馆、学校等文化教育机构为合作伙伴,致力于建设一个各种文明的交流平台和世界艺术的展示窗口。

  同时,作为博物馆,她又有着比文化、艺术机构更加丰富的社会功能,比如推广和普及。文物研究出身的冯光生副馆长,希望人们充分享受博物馆,“就像闲暇时进电影院、剧场、酒吧那样,成为一种习惯。”

  《东方艺术•大家》: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的定位就是展示和普及国外文化艺术的,这和当时国家对吸收国外艺术的战略是什么?

  冯光生:世界艺术馆的定位是把世界艺术、世界文明作为自己的主题,这是和世纪坛的建设和发展规划分不开的。中华世纪坛作为首都人民和中国人民,迎接新世纪新千年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但是,当时设计者和管理者偏重于考虑它的内涵和“世纪”的意义,没有考虑到这个空间的长期使用和发展方向。从2001年正式开馆,我们就一直努力赋予它新的主题。

  经历了2003年的实践、2004年的论证、2005年的筹备,大家意识到这个坛内的空间应该被定位成“世界艺术馆”。这也丰富了坛体的内容:中间巨大的旋转体代表天体永恒的旋转,这个旋转体是环抱的姿态,代表大地的承载和包容。中国有一种海纳百川的精神,我们把世界文明引到这里,正是新世纪、新千年的一个特点。中国要走向世界,也需要一个平台跟不同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于是2006年的1月1号,“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正式挂牌。这个主题,就意味着我们不可能有藏品。

  《东方艺术•大家》:世界艺术馆举办了很多精彩的大展,国外博物馆和文化机构都给与了很大支持吧?

  冯光生:对于展品的来源问题,一部分我们通过国际博物馆协会,一部分通过我们自己的友好关系,进行借展。对于很多国外的博物馆来说,传播和教育是很重要的功能。所以,在他们的支持下,我筹办了一系列很好的展览。

  《东方艺术•大家》:世界艺术馆是国内首家以介绍国外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没有成功范例可以参考,又没有藏品为基础,是怎么办好各种大展的呢?

  冯光生:在整个策划中,我们把零散的临时展览、特别展览,进行有意思的组合。比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是我们的开馆之作,选取这个主题,是因为了解它的人比较多,它在西方艺术史上也很重要。“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展”,基本上囊括了十三世纪到十八世纪的作品。紧接着,当代五月,我们做了“从莫奈到毕加索”的展览,展品都是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的。之后,我们又在08年推出了“古典与唯美”欧洲十九世纪绘画展。通过这三个展览在时间上的衔接,西方艺术史中最重要的历史时期的大体脉络就呈现给了观众。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基本展览“伟大的世界文明”,时间段是从公元前三千年一直到公元十八世纪。从结构上的衔接说,文艺复兴复兴的就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古典的艺术。这样,从古老的艺术到文艺复兴,再到印象派,展览就被有机的串联起来。

  另一种组合,是从07年开始。我们考虑不同的受众的不同兴趣,推出了“世界摄影大师”系列,这样,摄影爱好者就有了兴奋点。我们可能每年或者隔年就会有这样的系列。

  这样的探索到了08年开始,我们就把这些思路理成了“业务主题年”,即每一年的几个重点展览,以同一主题贯穿。08年是我们的“收藏品展示”主题,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收藏市场空前繁荣,而收藏者的心却很浮躁。我们想通过几个重点展览,向受众提供收藏的意义、价值。其中包括“传承与守望——翁同龢家藏书画珍品展”:1978年,翁氏家藏为了躲避战火离开了故土,然后六十年之后,我们又把这批收藏品迎回祖国,跟大家一起来分享。

  我们用主题展的方式,使得对这个主题产生兴趣的观众群体,在一年中全程的跟进、关注。这样就避免了一些人走进博物馆可能带有的单一偶然性。

  《东方艺术•大家》:这样以年为时间单位选择主题,而且要通过借展来完成,执行上是否有很多困难?

  冯光生:会有一些。所以,我们要从很早开始准备。现在展览已经策划到2014年了。我们今年刚刚做的这个展览,是从04年开始策划的,那个时候就成立了专家组,开始论证、讨论、交流、考察。

  《东方艺术•大家》:在国外艺术的推广和国内教育的普及上,是怎么衔接的?

  冯光生:我们想让国人不出国门就能够了解世界、解了世界,这样才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基于这样的理念,在最开始,我们就把教育作为我们的重中之重。在中国的教育体系里,国外文明的普及是很严重的缺失。我们每办一个展览,都会有相应的片子、语音光盘、折页资料做辅助。比如,“从莫奈到毕加索”展,我们在展区中设立了阅读室,进行博物馆里的阅读,阅读内容跟展品相对照。

  我们的教育方式有几种,主要是讲座。讲座并不只设在馆内,我们还努力把讲座给办到大学,甚至企业。而且从06年开始,就实行学生团体免费预约参观。另外,配合展览,我们会办一些周末学习班,给孩子们讲解参观、动手制作,然后把作品集中展示。

  我有一次去社区里做活动,一位老人和我说,他不去看展览是因为看不懂。我说,其实不需要懂,参观首先是一种享受,是和作品的交流。媒体舆论也不要把博物馆看得那么功利,进博物馆就是为了学到东西。

  《东方艺术•大家》:世界艺术馆介绍过很多国家的文化、艺术,包括美国、英国、德国、墨西哥、意大利、荷兰、芬兰等国家,这些国家在地理上是相对我们来说的西方,反而和我们比较近的国家,比如说亚、非国家的展览并不多,或者说没有。

  冯光生:这实际上有多种原因。一个是资源,要得到国际博物馆的支持,发达国家的博物馆有长时间积累,已经形成了交流的理念,本身的经济基础也允许做外展。第二点就是我们场地的局限性,将世界艺术浓缩在2000平米内,是很难的。在选展品的时候,我们也比较偏重视觉性,很少考虑到政治、经济、农业、手工业等因素。

  我们也做过关于东方艺术的展览,比如俄罗斯的魔术展和日本的浮世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更愿意呈现多元化的文化艺术。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