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艺术•大家》:中国当代艺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的画廊和文化机构的收藏兴趣,您的画廊也已经正式进入了中国,你如何看待目前中国乃至亚洲艺术的状况?
Arthur Solway:中国艺术市场确实吸引了全球画廊和收藏家的注意力。它是一个新的市场。之前并没有太多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欧美)展出过。这只是发生在过去的20年里的事,不论是对西方或者中国的收藏家、西方的美术馆,或者国际拍卖行,都是全新的信息,这个新生市场非常令人激动。但这已是昨天的故事了。现在应该用“艺术家”这个词来替代“市场”二字。没有艺术家就没有市场。不论我们讲的是中国还是世界别的地方,市场总是由一些外在因素创造的,每个元素(艺术家、收藏家、美术馆、拍卖行,以及本地或者国际传媒)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经济环境在过去一年里有了极大的变化,艺术市场也是一样。然而,作为全球经济下跌或减速的一个结果,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艺术本身而非艺术市场。中国艺术市场,本质上说,已经变得稳固或者说更加现实,这是对于有价值的作品而非虚假或臆想价值的作品而言的。
《东方艺术•大家》:James Cohan Gallery目前的主要展览既有来自中国的艺术家,也包括在纽约签约的艺术家作品,培养本地藏家对国际艺术的认知,进而产生收藏是画廊的近期目标吗?
Arthur Solway: James Cohan画廊在上海开设了分馆,以推广、展示国际艺术,并着重于我们画廊的艺术家。当然,我们的期望发展更多的本土收藏家,以期带动对西方当代艺术和艺术家更广泛的理解。我们工作的主要部分是教育,与大众分享我们对艺术的热忱,而非谈生意。
《东方艺术•大家》:中国的消费者目前还不十分具备欣赏和收藏当代艺术的能力,但作为画廊,毕竟不是非营利机构,还是要有销售额和盈利点,但针对目前中国市场的发展程度,您似乎做好了前期铺垫的准备,是什么让你如此坚定?
Arthur Solway:全世界的收藏家们都有一定的共性。虽说收藏西方当代艺术只是刚开始,但早就有一批收藏家们分布于上海、北京。他们有国际视野和影响力,他们四处游历观看展览,参加博览会,拜访画廊,会见艺术家,参观工作室,跟踪拍卖动向。他们严肃投入地参与艺术世界,是这个行业结构里重要的一部分。这里,事情刚起步可能是缓慢的,就像在中国不少事情一样;但当事情进入正轨后,大众就会更迫切地想了解,并想以一定方式参与其中。
《东方艺术•大家》:目前所面临的困难是什么?
Arthur Solway:困难?这取决于你问的是哪个时间。我一直考虑的是一个宏观的局势,如何以最佳的效果在这个新观众、新环境里筹备有美术馆质量、优秀、独特的展览。
《东方艺术•大家》:在一种艺术品不被藏家熟知的情况下,比如中国人眼中的西方当代艺术,画廊如何引导和培养藏家?
Arthur Solway:当我们展览在本地相对不为人熟知的或者年轻的艺术家时,如荷兰艺术家Folkert de Jong,我们觉得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一件事,也非常让人激动。上海的观众对新的想法非常感兴趣,想看到年轻、新晋艺术家的新作。培养藏家们对未知艺术家(不论本土或西方的)也是一样。都是需要投入时间的。过程很慢。一次一个藏家吧。
《东方艺术•大家》:在上海开设画廊后,来自亚洲地区的藏家是否有增加?怎样做更有利于亚洲或者中国藏家的教育和互动?您怎样看待这些作品(海外作品)在中国的接受周期?
Arthur Solway:上海画廊成立以后,我们确实有了更多的亚洲新藏家。但我不能预测未来。我第一次来上海的时候是5、6年以前,我以为西方当代艺术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空间,被更多观众所喜爱。但是,形势比我预想的变化得要快。实际上,这两年里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
《东方艺术•大家》:来自亚洲的藏家在收藏喜好方面,品味是否也各不相同?能否举例说明?
Arthur Solway:收藏家们都有自己的趣味和偏好。这些趣味和偏好也随着他们成长和知识的积累而发生变化。我很享受和别人长期的合作。我觉得很有趣的一点是看到收藏家们对艺术家的观点作出热切的回应。英国艺术家Richard Long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里有种对东方思想里对空间与物质的姻亲关系。他今年夏天会在伦敦泰特美术馆有一个大型个展,我希望我们明年能在上海展览他的作品。
《东方艺术•大家》:一直与您合作的藏家,是以怎样的方式关注这种国际间的艺术交流的?
Arthur Solway:如果说欧美藏家的话,他们想来中国,体验这里了不起的事与物。而中国或者亚洲的客户,他们自己就参与其中,因为他们对学习和知识有深厚的兴趣,他们认识到不仅他们的参与是可能的,而且中国和中国人民也尊重别的国家,在全球文化发展诸多领域都遥遥领先。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