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艺术:让人欢喜让人忧

评弹艺术:让人欢喜让人忧

评弹艺术:让人欢喜让人忧

时间:2009-07-16 14:29:23 来源:新华网

评论 >评弹艺术:让人欢喜让人忧

新华网上海频道记者赵兰英、许晓青7月16日报道:“一位年轻白领告诉我,在书场里,现在已经听不到真正的评弹了!”年逾八旬的上海评弹团老团长、原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吴宗锡忧心忡忡地对记者说。他担忧:评弹面临种种困难,随着老一辈评弹艺人相继谢世,评弹艺术中的一些精华或将流失殆尽。

    数百年来流传于长江三角洲一带的评弹艺术,以吴侬软语和扣人心弦的说唱表演传承延续至今,流派纷呈。2006年,评弹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6月末的一个午后,记者来到位于上海市中心的玉兰书场。但见,门口的演出广告牌还摆放着,但书场内的桌椅凳,却换成了花花绿绿的瓷器。一位书场留守人员说,临街商铺装修,瓷器便搬到这里,书场不演出了。记者问,什么时候恢复演出。对方答曰:不知道。

    10年前,上海还有100多家书场,现在只剩下60多家,而且大多数在郊区,市中心很难觅到踪影。玉兰书场是为数不多的办得较好的市中心书场。可现在,它也作了他用。进书场听戏,已成了一些“粉丝”的奢望。

    即便进了书场,能听到好戏吗?不少人与那位白领有共同感受:听不到真正的评弹。评弹讲究的是说、噱、弹、唱、演全套功夫。而长篇评弹,尤其是传统优秀长篇评弹,是培养演员全套功夫的基础。一个优秀的评弹演员,一生一世能说好一二部长篇就非常不错了。能说《长生殿》的,不一定说得好《岳传》;说得好《岳传》的,不一定说得好《长生殿》。一回又一回,一章又一章,从立春说到清明,从清明说到中秋,长篇评弹的故事、情节、语言等等,吊起听众的胃口,欲罢不能。于是乎,津津有味,一回又一回听下去。评弹的语言,运用各种修辞方法,简洁、漂亮、形象、生动。郭沫若、陈寅恪等国学大师,生前都十分偏好弹词,并且对其有独到研究。

    而如今,书场基本上不说长篇,说得好长篇的演员微乎其微。评弹演员很辛苦,常常要背着三弦,抱着琵琶,别离家人“跑码头”,而且挣钱不多。时至今天,一场评弹演出的票价,在很多地方只有1元钱一张。就是在上海,在市中心的书场里演出,最高也就5元一张。评弹演员的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若是在城里参加一些活动,或是饭店餐馆演出,只需唱唱开篇,不仅轻松,钱又赚得多。因此,谁去说长篇呀。评弹这门艺术,是一门“活的艺术”,“活在”演员的表演中。一名青年演员,如果没有前辈艺术家的“传帮带”,仅靠剧本,是难以演好一出戏,尤其是长篇的。如今,前辈艺人大多离我们远去,曾经得到前辈艺人亲传的演员寥若晨星。一些艺校、培训班,没有什么师资力量,高年级学生带教低年级学生。缺少了前辈艺术的“传授”,谁会说、又有谁说得好长篇呢?

    吴宗锡认为,评弹这类扎根民间的艺术,没有前辈艺术家的传授,很难说有真正的传承。评弹艺术的精华正在流失。     

    今年6月,在吴宗锡等老一辈评弹艺人的发起下,两场名为“薪火相传”的经典评弹传承展演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举行。一些曾得到评弹前辈大师真传亲授的“中生代”、如今也到了花甲之年的艺术家们,联袂登台,演出《大红袍》、《岳传》、《双按院》、《英烈》、《双金锭》等长篇评弹中的经典回目。

    “面对台下那么多观众期待的眼神,感觉评弹艺术传承重任在肩。”年过花甲的评弹艺人朱庆涛专程从美国赶来参加演出。他认为,传承本身也是一门管理的艺术,若恰当引导,评弹的未来还有相当的潜力可挖。

    也有人说,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但是,这样的演出还是给很多热爱评弹的观众带来喜悦和希望——那两天,剧场内外,人头攒动。

    评弹艺术,路在何方?在忧心的同时,不妨从一点一滴做起吧。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