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东方东方涂钦的艺术世界-答客问-文.伏弘

回到东方东方涂钦的艺术世界-答客问-文.伏弘

回到东方东方涂钦的艺术世界-答客问-文.伏弘

时间:2009-07-22 14:38:49 来源:

评论 >回到东方东方涂钦的艺术世界-答客问-文.伏弘

文.伏弘

赵无极到了香港,去看林风眠,并问:“我怎样再画下去?”林风眠说:“太抽象,回到东方。”这话出自林风眠之口更显意味深长些。美术评论家称林风眠为中西调和的革新者。文化预言式的创获,使我们能够从艺术家、哲学家的实践和思考中感知。当代艺术家在艺术上、文化上许多形态重复演绎朩西方文化的精神病态。早在二、三十年代哲学家梁漱溟智慧预言地概括:人类图存文明的去向第一期在西方;第二期在中国(儒家);第三期在古印度(佛家)。中国经济的繁荣、中国文化的博大、深邃、神秘与此得到必然的吻合。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西方没落”,因此研究东方文化,以致牵引出东方涂钦的艺术,在文化转型和继承与发展上具备了人类文化自觉的当下意义。

客:当代艺术呈现多元化,东方涂钦的书画艺术属于传统的还是属于前卫的?

伏弘:他的书画艺术既不属于传统,也不属于前卫(这里前卫艺术包括先锋艺术)。根植于东方文化的诗书画修养,形成了他独立不倚的艺术思想,从形而下的绘画工具和媒材上看他不拘于任何材质、工具,自由地书写自己的思想心志。

客:唐人书写有何意味,又如何转化为绘画的重要元素?

伏弘:“唐人书写”只是约指词,就像“扬州八怪”的命名。扬州八怪何止八怪?他是一个群体文化现象。又像八大山人,这里的“八”字也不是一个确指。东方涂钦把唐人书写作为他的精神旨归,艺术上的精神皈依,他的内涵表达了东方涂钦人与艺的“风”、“骚”,与司马迁的《史记》、屈子的《天问》、王羲之的《丧乱》、颜平原的《祭侄》、杨凝式、张旭、怀素、米芾、黄山谷、傅山、徐渭、朱耷等人的“疯、癫、狂、乱、肆”一脉相承。

艺术的表达抒发不外乎点、线、面,中国书法经过几千年的延续、发展、锤炼,具备了传统和当代的最基本的绘画审美元素(即点、线、面的审美内涵)。日本美术评论家金原省吾曾说:“艺术之基础不在点,不在面,而在线也。东洋画即以线构成,故有线始有面,线为东洋画最初最终之要素。”以书入画的历史由来已久。东方涂钦在完善了他的唐人书写的文化解读后,其内在的精神旨趣和点、线、面之审美元素自然而然的转化为“中国红”、“岩石的歌唱”、“二手玫瑰”、“二手水墨之杨柳青”、影子“我非我”等绘画系列作品,这些作品是东方涂钦的艺术区别于当代广告式的图案化和漫画式的趣味性的艺术追求的最重要一点。

客:东方涂钦的画一般人极难解读,与传统绘画、西方绘画有何区别?

伏弘:中国绘画“以写为法,以骨为质”是它的重要法则,也是艺术家“写意”艺术手法表现的精髓,“写”必须熟谙书法艺术的法则,“骨质”必须具备书法艺术线条的力和韵,非长期实践无以了解此中境界。东方涂钦在《中国红》系列作品中表现得比较充分,其点线面旋律的精练、顿挫、反复,书性笔趣俱佳,“一懂境界(这属于诗)、二懂矛盾(这属于哲学)(美学家韩玉涛语)。使得他的艺术创作在文化观念的表达和阐述上有了新的突破,开辟了拥有东方神韵的现代大写意艺术的美学之路。东方涂钦继承了传统艺术的精髓,因而在文化理念和创作手法上与当代艺术区别开来,并拉开了距离。中国书法、绘画皆以线呈道。清代画家普荷有语:“若有一笔是画也非画,若无一笔是画亦非画”。一语道破中国书画艺术的玄机。从另一面参悟解读“太抽象,回到东方”的内在意旨。法国艺术家罗丹说:“一线通宇宙”。中西文化上的差异致使他只知“道”,但没有做到。

东方涂钦的唐人书写介乎于传统与现代转换期,既有传统绘画美学因素和法则,又具备前卫艺术的先锋性,因而他的中国画艺术也因由其具有民族文明、古哲先贤的体悟感召和独特的审美趣尚,与时消息,由抽象——具象——抽象内在辩证演绎着,自我艺术思维的敏锐触觉和对古代哲学、美学、文学解读和实践的直觉共流——书法(抒写)艺术的自觉自律——中国画界线的宇宙精神在其艺术领域重在精神,发挥自己,骨子里求精神和个性的美。东方涂钦的这一审美情趣与西方绘画艺术是其文化本体的区别。

客:“似与不似之间”与“不似之似似之”是一个学术问题,我们欣赏东方涂钦的绘画物象、具象与抽象变换、重叠、错置、流变的形成的意象,已非“似与不似之间”与“不似似之”所能概括讨论,如何欣赏他的绘画艺术?

伏弘:“似与不似之间”与“不似之似似之”。许多学者、美术家多内迷其理作枝蔓臆解。或落于“知”障,或落于“事”障,不悟本体(于“体”不悟)。齐白石: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黄宾虹说:画有三:一、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二、惟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亦欺世盗名之画;三、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又,画者欲自成一家,非超出古人理法之外。作画当以不似为真似。

齐白石此论属绘画的文化本体层面,黄宾虹此论属哲学的文化本体层面。二者各有优劣利弊,互补可以言道。梁漱溟从乎身心两极分化而文学艺术或联属于身,或联属于心即有所不同,进而指出:“西洋文艺界有所谓写实主义,印象主义者,有如西画力求毕肖实物实景之类;而中国人反之,以为作画不在摹拟外界对象求其形似,却在能创造地表现自我内在精神或意趣,故尔盛行写意一派而轻视“画匠”。此其趣尚不同十分明显。除在末流上彼此各有所短之外,较核论之,西洋未免浅薄却踏实,中国画可能入于高深却显空疏。其分别正在前者从乎“身”而后者则向往乎“心也”。这样看来从身出发的文化艺术向往乎心(这里的“心”是指中国文化内学体悟之心,是西方人心向往之的境界)。从心出发的文化艺术向往乎人类自身和人类自身以外中国人所要研究的。

东方涂钦的绘画艺术是中国的意象的写意艺术。以“三相”概括,即:世俗相、自然相、文明相。“三相”破才能达到绘画的最高境界“无对相”的艺术极致,方可“一法不存,纵横中度;万法俱显,左右逢源”。对万事万物表达解读。传统中国画在哲学意义上是空间化了的时间艺术,而东文涂钦的绘画艺术是时间化了的空间艺术。所谓:空间化了的时间艺术即中国画因为画的物象可观、可行、可言、意会其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宇宙流行之体不存一息间隔的人文的宇宙情怀。而东方涂钦中国画艺术所谓时间化了的空间艺术是反其道而行之,固为“唐人书写流变”只是即物见心,心却不随物转。其点线面在画面上转换、转化,不为事障,不被理碍,寄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把笔墨同生活的感受、生命的体悟和主体(思想感情)对客体(自然万物)自然的相贯通,探索艺术与生命在诗词意象境界,唐人书写寻找到适合自我个体表达生命的一条深微,闳阔的绘画写意艺术的美学之路。

客: 2006年10月2日我和东方涂钦去江西景德镇画瓷,据说:面对新的媒材,他也表现的很自然,是在瓷器上形成不同风格的作品。

伏弘:东方涂钦画瓷不拘材质与器型,自由挥写唐人书写俱多,随之错落纵横重叠,只有简单几根抽象线:竖线、横线、圆圈一抹一点是符号?是图案?不得而知,但极具现代抽象构成语言,又不失传统中国画“一块元气团结而成”的意象气象。东方涂钦极其自信也是他的“唐人书写”所锤炼出的艺术直觉。旅法艺术家熊秉明博学多识,他却极推崇中国书法艺术,同西方艺术做出深入浅出的比较:“西方艺术只有雕刻绘画,在中国却有一门书法是处在哲学和造型艺术之间的一致。比起哲学来,它更具体,更有生活气息,比起绘画雕刻来,它更抽象,更空灵。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东方涂钦画瓷涂写由形而意,由意而神,由神而虚,性情所至随涂随写,纵横交错,重重叠叠以其生命感悟最高直觉体验;“空寂处见流行,流行处见空寂,唯道集虚,体用不二,书耶?画耶?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构成中国人文精神特有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实相。有人问思想家帕斯卡尔写诗记录下什么?他回答:我什么也没记下来,我只记录下来思想的逃逸。东方涂钦:入乎其内写之;出乎其外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主观客观统一,体验生命的律动。因此,自然也不必问其因之,所之。

客:在瓷器绘画的历史上留下不少叹为观止的艺术珍品,有所为一笔书,一笔画都出现在民间的艺人们手上,他们先一步完成了现代派大师们梦寐以求的境界。在晚明画坛以徐青藤为代表的文人画家们始窥此中端倪,“元四家”黄、王、倪、吴均无此笔法,“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的赵子昂也不过是说说而已!林风眠一生中都在苦练此种笔法,画作往往是百里挑一,可见此笔法之难!东方涂钦即有了几根线笔的勾勒物象神态毕现,也有繁笔复笔对心灵感应自然的漫述,两个极端一而二,二而一。

伏弘:我们几根线概括出三佛祖重叠,神态毕现,一片祥和,复制品所筹善款捐献西藏小学。西方绘画就产生不出这几笔,我们只是在齐白石的画作中才偶尔能赏其余绪!东方涂钦在研究用笔之道中,悟出书画理法相通,笔法相近,便自觉遵书家重法度,画家重骨法,以书入画的原则书写艺术的点、线、面使之于画面揭示事物内在美感,是写画不是描画是中国画用笔关键,也是抽象画赖以感人的唯一要素。因此,他的绘画有着永恒的自然美和生命力。

客:读书修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代绘画过于广告式的图案化、漫画式的趣味性显得单调、直白、空泛而无文化上自觉和内涵。齐白石有印,其印文:“常欠读书功”。告诫弟子一定要多读书。欣赏东方涂钦的画令人感觉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

伏弘:画家要多读书。多画只是技巧上的成熟,没有内涵。技巧是表达思想的工具。看书少,你的范围只能在形而下的层面重复。多读书,你的范围就越广。东方涂钦的绘画作品具备文学、艺术学、传播学等许多方面的学术价值;艺术风格比较独特,极其简单而又极有意味,既有传统文化的综合特质(诗、书、画的东方神韵),又具备现代文化艺术的原创性、先锋性,这也是众多国内外具有文化品位的收藏家比较欣赏和关注的。

艺术已成为人们生命、生活的必需品。在极端工业化的社会里人们渐渐被物化。因此,在艺术上如果再作一次东西文化的比较,这使我们自然想到美学家韩玉涛先生系统论述所下的结论:“不错的,“东海西海”,心理不同。在摒弃了传统的,严格的写实之后,并没有皈依中国的写意,而是像毕加索、马蒂斯一样,慌不择路了。所谓探讨油画的写意化,因为不尊重中国美学,所以仍然是天寒日暮。”有识之士也已认识到:今日世界问题之形成由于西方文化,要避免人类毁灭只有转向中国文化,也即认识东方文明。东方涂钦以艺术的形式,对当代文化显示出,他对人类精神的某种预言式的文化意义。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