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教育与表扬鼓励,作用同样重要,二者不可偏废。教育部近日出台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以化解一些地方学校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现象(8月25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
以上可以看出,“教师放任学生现象”让人触目惊心,教育部都出面管了,足见此问题之严重,已到了非管不可的地步了。
“教师放任学生现象”是指在经济快速发展、各种矛盾交织凸显的社会转型期,多是独生子女的许多学生被家长及学校赏识教育宠坏了,个性脆弱,心理承受力低,经不起挫折,禁不住教师批评,否则就可能发生离校出走、自残乃至自杀等极端事件,教师因担心个别家长小题大做和不利的社会舆论环境,不敢轻易批评违纪学生,宁可选择不停地絮叨等唐僧念经式教育方式的现象。
为何会出现“教师放任学生现象”? 记者细心体察,拨开迷雾看真相、见本质:
真相一:此现象本质上折射了时下师生关系不和谐、教育关系有裂隙。
此现象明显地反映了当下师生关系中暴力因素滋长和有些师生关系异化为商业关系的现实。
真相二:此现象本质上也折射了教育体制和机制有待健全,暴露出教育机制在社会转型期的窘境。
从深层次看来,这是现有教育体制的一种尴尬。在升学率和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一些教师逐渐失去了宽容和耐心,为完成考核任务疲于奔命,根本无暇关爱学生内心世界;而相对较多的教育规定让教师们无所适从,养成了“规定动作依赖症”,形成恶性循环,违背了教育规律。教师成了学生、家长和教育管理层“风箱里的老鼠”——三头受气。
真相三:此现象本质上也深层次折射了一些社会文化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与职责相分离的无序化现象。
教师放任学生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制度层面没给教师以合理、安全的保障。“学闹”的增多,教师失去了应有的尊严和安全感。老师批评学生风险太大:学生可能发生离校出走等极端行为;社会不良风气侵蚀校园,存在个别学生暴力现象;学生及其家长的误解和伤害。来自家长、社会和舆论的超大压力扭曲了常态教育。
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是一门艺术。目前,孩子越来越难管,这是不争的事实。记者以为,破解“教师放任学生现象”,当务之急是掌握并妙用批评的艺术,并由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来完成。
艺术一: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应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以及所处社会、生活环境,着力营造教师敢管、学生接受、社会认可的教育氛围,做到张弛有度、宽严适度。
艺术二:让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爱。
班主任批评教育学生时,应以尊重和平等的态度,从朋友角度来交流沟通,因人而异实行开放教育、民主教育和个性化教育。
艺术三:严格规范教师的批评惩戒行为,维系、调和、重建和谐师生关系。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