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庄艺术促进会会长洪峰谈宋庄命运:
宋庄艺术区不会消失
北京宋庄村民与艺术家的纠纷最终以艺术家的败诉而结束,艺术家必须在90天内搬离宋庄。由于此案件的审判结果可能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从而有可能牵涉到众多艺术家在宋庄的存留问题,所以这一普通的民事案件受到了艺术界的极大关注。
在给本案划上句号的同时,也给宋庄艺术区的未来打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宋庄艺术区能不能像798艺术区一样,在一场风波之后依然存在?在现有情势下宋庄镇政府能不能拿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
宋庄、798工厂、草场地村、索家村、费家村等北京众多艺术区都是在自发的基础上形成的,用策展人冯博一的话说就是:力量来自民间。2004年,已经声名远播的798艺术区在政府的规划下面临拆迁,许多艺术家群起力争,并委托作为北京人大代表的艺术家李向群向北京市人大递交议案,要求暂停对艺术区的拆迁。2007年底,798艺术区被列入第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原则上不准拆除”,为这场“拆迁事件”画上了句号。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798艺术区的“拆迁事件”还是停留在政府意识滞后层面的话,宋庄艺术区则是在农村土地流失严重的大背景下的法律问题。宋庄的艺术家与农民关于房产的纠纷在法律的硬性规定下似乎是铁定的事实——“城镇居民不得在农村购置房产”这一规定将会给宋庄已安家落户的艺术家“一棒子”。
从艺术家的角度讲,他们多年来对宋庄有着深厚的感情,不愿离开宋庄;对于宋庄村民来说,艺术家的存在已经改变了宋庄的整体面貌,并且有利于他们的长远福祉;对于镇政府而言,他们当然不愿意放弃已经初见成效的艺术产业效益,何况,据说当初拥有圆明园画家村的北京海淀区政府正在为艺术家出走感到后悔,正想极力拉拢一批艺术家重归海淀。
但是法律的判决摧毁了最初各方的美好愿望,耗时近半年的宋庄农民起诉艺术家的案件有了结果,北京二中院就此做出终审判决,判决宋庄艺术区村民与艺术家间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在维持2007年7月宋庄法院一审原判的基础上,也做了一些改判,如艺术家可再立案起诉村民,索求赔偿金。
在给本案划上句号的同时,也给宋庄艺术区的未来打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宋庄艺术区能不能像798艺术区一样,在一场风波之后依然存在?在现有情势下宋庄镇政府能不能拿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就此,宋庄艺术促进会会长洪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宋庄形成如今规模应该珍惜
记者:艺术家是如何聚集到宋庄,逐渐发展到如今规模的?
洪峰:1993年艺术大师黄永玉老先生开始在宋庄落户,1994年以方力钧、岳敏君、杨少斌、王音、栗宪庭等当代艺术家落户宋庄后,艺术家开始集聚,到1996年有近300名艺术家,2005年首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举办后,更多艺术家集聚宋庄。到目前为止有近2000名艺术家在宋庄生活与创作。
记者:艺术家的到来给宋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契机?
洪峰:艺术家的到来,使宋庄从一个无名的小镇成了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群落。艺术区对于宋庄镇的经济来说起到一个总开关的作用,艺术家的到来打开了这个总开关,使宋庄的“特色型资源”发展成为“商业型资源”,进而到“智力型资源”。为了适应新形式的发展,宋庄相继成立了宋庄艺术促进会、宋庄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宋庄艺术促进会是一个民间组织,是艺术家与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全力为艺术家服务的机构。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