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的作品《知性年代》在BBS上网友的讨论

关于我的作品《知性年代》在BBS上网友的讨论

关于我的作品《知性年代》在BBS上网友的讨论

时间:2009-11-04 16:21:04 来源:

评论 >关于我的作品《知性年代》在BBS上网友的讨论

Chengheng欣赏了《知性年代》,感觉画得很放松,有点马蒂斯的笔意!
 
高永胜:chengheng评价太高了,其实我的画法(技术层面)的要求是愈简单愈好,而非制作性太强(但我并不反对制作性的东西)我之所以这样为之,完全是为了我个人观念性创作的需要
 
MasterWang进行时,爱情进行时?为什么目光是睿智的,但是情感是干涸的。难道这就是知性时代人的生存状态?
 
高永胜:进行时,不管什么人或事都在进行时的状态,甚至一件作品的本身也同样,当然宪功兄说是爱情进行时,我想,也是一种解读罢,至于说为什么目光是睿智的,但是情感是干涸的,也就正切合了我的创作时的观念原点,年代可以很个人化,也可以是某群体的,所以知性年代人的生存状态是异常丰富的.情感是干涸的也是一种状态的瞬间.而我想表达的也恰恰是面对进行时中人的异化\物化的某种侧面,包括情感的干涸.
 
MasterWang作品的立意层次高,因而抽象度高,所以具有普适性。高兄这部作品,就是有这样的高度。所以印证了老子的一句话“为道日损”,一个抽象的原理可以运用到很多的事物,就象中国的“阴阳”,可以表示“前后”,可以表示“左右”,可以表示“上下”,可以表示“男女”,可以表示“南北”,而这些都表示的是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而“阴阳”则非常完整地表达了如此繁多的概念的本质规律。
 
高永胜:与宪功谈哲学与艺术
 
艺术其实就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一种精神,而当艺术沦为一种停留在大众视觉表象经验的认识层面上时,就有脱离艺术精神与艺术理想的危险(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水墨研究>上也发表有类似观点).宪功从哲学的高度对艺术的理解与判定是相当清晰的,比如对"抽象度高"的说法,是一般人所难看到的.艺术大师达利的作品,很具象(都是实物)但其实却是抽象的,并且抽象得只有去做"精神分析"了.
 
我的系列作品<知性年代>是具有当代性精神语境的作品,想借用简单的书写性来表现(不做草图,不修改,绘制时一气呵成,不管画的好与坏等)
 
马蒂斯说:"塞尚让人欣赏艺术,西斯来让人欣赏大自然".以上三位都是大师级人物,但我们通常理解西斯来的画好看,而并不理解塞尚的艺术!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我再用毕加索的话来回答我的设问:"我不想画猫,只想画猫的微笑"
 
而建国以来的苏联其斯恰可夫的严紧造型体系,确实是解决了"猫"的造型问题,我们的美术教育就是遵循着这样的一种模式,常常让我们回答,你画的像与不像的问题.而艺术____"猫的微笑"却离人们越来越远!
 
MasterWang说的太好了,艺术不是写实,其实写实 也许只是一个技术的问题。,艺术的关键是要表达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从本质,内心,心灵,灵魂的层次来进行表达,让人来领悟,来玩味;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表面的,形象的东西。高兄的确是高啊。
 
高永胜:与宪功谈哲学与艺术 (二)                            
 
    我是很同情一些画家的,因为一部分呢,是在比技术,一部分呢好象是在搞艺术,实质不善读书\不善思考,不仅画面毫无新意,又极尽画工之能事,所有的努力也就当然无存了!但这些画家们还在人们中有相当的市场,确实是一种可悲的社会现象.
 
    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一种感知觉的表现,当然感知觉有深层的也有浅层的,不管是画家本人或是观者又要由视知觉的诠释重新进入到某种心灵的真实,并且还可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真是莫衷一是了,也许艺术的神秘性也就在于此吧!
 
    艺术家的感性应该更多些,而理性好象是更偏重哲学家或科学家,我选择知性就是在感性之上撒点知性的思考,形成似是而非的所谓理性观念,在感性的驱使下,做出感知觉的表现.
 
    又因为知性对于我好象是能够找到一种散文式的诗意生活,闲适旷达,既超脱又入世,这是我定义在知性一词的考量.其次我想由<知性年代>系列作品对艺术的纯视觉化\纯经营化或纯精细化的倾向作一次集中反思或解构,试图消解绘画的纯制作性,构建人人可为艺术家的随意"书写性"上来,我想这才是艺术的理想王国.(只要宪功想,观念一转变,就是艺术家,)这是一种具有潜性的大有可为的创造力!从而真正进入到心灵真实的书写性.
 
    我的作品从技术层面到观念层面是否做到了二层次的"书写性",还有待于我进一步学习\实验和思考.
 
MasterWang读了高兄对艺术的感悟,感觉耳目一新.前段时间高兄作画展,要介绍自己,写到自己是青年画家时,有点不好意思.我也不以为然,以为有王婆卖瓜之嫌,今日一观高兄对艺术的感悟,真是当之无愧啊.非常赞同把艺术当作一种"书写".艺术本来就是表达的工具,在这点上跟文字是一样的,但由于其技术性的要求,使很多人望而却步,因而曲高而和寡.如果按高兄之思路,我也可以成艺术家了,真是非常快意的一件事情.不过,如果形式美和内涵美能够统一起来,岂不是非常美的一件事.
 
另外有点需要高兄解释,什么是"知性",它不是感性,不是理性,那么它是什么?
 
MasterWang客观的确是客观地存在着的,但我们的认识是从主观出发来认识客观的,是仅仅从人的角度来认识客观的.因而认识并不完全反映客观的真实存在,正如在猫的眼里,一切都是灰白的一样.它是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受到认识主体的感知觉能力\知识智能水平\态度\情感\方法\价值观的影响,而认识主体的这些属性随着时空的不同,都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因此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的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对同样的艺术品,都会产生不同的诠释,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也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没有这样效果的艺术是苍白的,浅薄的,乏力的.
 
Weiyh文学创作中,“白描”为一种非常高远的境界,我想,高老师的“知性年代”可否试图实现艺术创作中的“白描”呢?
 
高永胜:  知性活动是一种加工整合功能,是一种止于理性的思考感知过程.(高永胜语)就在于对无序的感性加以连接,对它们进行组合,在其中建立起秩序。所以我形象的说:在感性的驱使下撒点知性的思考。那么,知性的连接活动基础是什么?为什么感性是可以被连接的?我想这就是哲学问题了。因为,感性本身具有前后相继性和同时性这样的特征,也就是说,它们具有时间特征。知性可以对表象进行连接的根据就是对时间性的取向进行判定,所以知性更多的是一种状态,一种进行时。而时间就是感性的可连接性的媒介。但是,什么使可连接性的本身,即时间本身,成为可能呢?"连接总是一种规定(康德语)",我认为是一种作为人的必然的思考过程,而作为艺术家来说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因为过于感性有滥情之嫌;过于理性会造成毫无生气的结果,所以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状态非常重要,而知性的状态,我很遗憾的是未能看到我们的艺术家们有这样的思考或状态.什么使时间本身的规定成为可能呢?是我思故我在.
 
    按照康德因袭传统的看法:我思是精神的规定;它也就是人生此在的最基本联系。所以也就是我所理解的我个人的知性生存状态与艺术状态,或者是我的某种知性的艺术状态。所以作品也索性用知性一词,我个人感觉是很好的,对我自己的创作也是极大的解放.但能不能达到某种观念与图式的完美统一,我的回答是:很难的!但我的这一小小的实验本身,还是初级阶段,也并未想过要完美统一,因为,我恰恰是想打破这种完美统一,找寻随意的自由的艺术理想王国.我的这种想法,不妨告诉宪功吧,就是:人人可为艺术家的潜能美术(艺术),缪司女神本来没有披面纱,何必惹尘埃啊!
 
MasterWang知性是自发产生概念并认识对象的能力,其功能是运用主体固有的纯粹概念即范畴去思维对象,亦即去综合感性所提供的材料,将其组织到具有逻辑形式的范畴中去,使其具有普遍必然性。
 
高永胜:王兄的综合概括,理性思维能力很强啊!我把知性的状态进行了延伸,比如:千百惠的歌<走过咖啡屋>;艾敬的<我的1997>等,请宪功 感觉一下,轻松一下.
 
在这种状态里,"我好象是能够找到一种散文式的诗意生活,闲适旷达,既超脱又入世"真是悠然见南山啊
 
高永胜:虽然知性具有普遍必然性,也关键是要看人们的精神趣味取向,价值依归,我想是应该更被看重的, 在哲学上的定义具有普适性,但知性的感性基础及向理性衍申的过渡中,一个是层面问题,一个是把握问题,所以知性情调\知性状态,是一个可变量.我认为知性在社会文化领域始终是一个奢侈问题,而普罗大众也具有普遍知性的话,则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
 
高永胜:最简单的艺术就是最伟大的艺术,我的随意"书写",就是要打破给艺术附加的各种清规戒律,不过最简单的也是最难的,所以我画的还很差,不过经过实验,自己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才坚定了我最初所想的随意"书写"性的表达.当初想的确实很简单,现在通过这种方式与各位老师玩味一下,找一种思维状态,也是很好玩的.
 
Salame我对着永恒的回忆,品味着过去的记忆, 细细咀嚼,钟摆依旧在我们之间摇晃,摇摆出月亮与月牙的交替。 过去的已过去,现在的正进行,生活给我们的体验太多了,艺术从生活出发,终究回归于生活啊!高哥作品所体现的人的生存状态,该好好解读.学习啊!
 
高永胜:其实也没什么了,还有很多作品还不想公布,主要想再出一本书,那样会让大家觉得新鲜点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