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法國的中國藝術家名師輩出 屢創拍賣佳績

旅居法國的中國藝術家名師輩出 屢創拍賣佳績

旅居法國的中國藝術家名師輩出 屢創拍賣佳績

时间:2010-01-07 10:39:52 来源:

评论 >旅居法國的中國藝術家名師輩出 屢創拍賣佳績

2009年秋季拍賣會經已完滿地落搥,整體上,今季成交額及成交率均比去年春拍錄得顯著增幅,市場再次洋溢樂觀情緒。造就如此佳績的功臣是二十世紀初中國畫壇先行者們一系列極具藝術價值,而且屬於罕有的重量級畫作,深受投資收藏家們歡迎。


綜觀「佳士得亞洲當代藝術與中國二十世紀藝術」夜間拍賣的十大成交作品中,常玉、朱德群、趙無極三位藝術史級大師佔了八席,其中五幅作品錄得過千萬元的單件成交價;朱德群的巔峰之作《雪菲菲》競投激烈,一場浪漫深邃的冬雪最終被實力收藏家們的熱情溶化了,以四千五百萬元高價成交,摘得今季桂冠,同時創下該畫家作品全球拍賣的最高紀錄;在北京保利、嘉德、台北羅芙奧等主要拍賣會上,徐悲鴻,林風眠、吳冠中、常玉、趙無極、朱德群等巨匠的名作皆獲得高價成交,體現了投資藝術收藏的最高規格。


有意思的是,這群中國畫壇先行者分別在上世紀初飄揚過海,遠赴現當代藝術發源地、世界藝術之都—法國巴黎去追夢,他們是中國現代藝術文化的先驅,擁有祟高的「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有著承先啟後、開創傳統的重要地位。


中國在二十世紀初經歷新文化運動及五四運動,那些受過西方思想教育的知識份子宣揚提倡西方的民主思想、科學和文化藝術,試圖引入西學振興中華;當時,西方的先鋒藝術思潮風靡全球,法國寫實主義、印象派與歐洲的抽象玄思,具有革新精神,同時擁有一種高度思想性的文化內涵,既含蓄、溫婉、細膩、又蘊含一份人文關懷,與中國傳統哲理思想、深厚的精神性及感悟性產生某種共鳴,令這群畫壇先驅所嚮往。


前輩大師們將歐洲繪畫的形態和意識從法國帶回中國,成就了中國藝術的現代復興,影響了後來很多國內繪畫方式的發展,更重要是,他們從來沒有忽視過中國文化的精華,一生致力於以中國傳統精神為主體消化融合西方前衛藝術表現,將東西方藝術上之短長互補,形成自己的筆墨,開創世界新藝術之面貌,在現當代華人畫壇,以至世界藝術舞台上大放異彩,留芳百世。


若要細分,徐悲鴻 (1895-1953)、林風眠 (1900-1991)、常玉 (1900-1966

)等屬於第一代油畫家,提倡吸收西洋繪畫之長,創造劃時性的藝術風格,可

說是中國畫家中革新派的代表;吳冠中 (1919-)、朱德群 (1920-)、趙無極 (1921-)是第二代,他們三人既是同學,又是林風眠的學生。

林風眠是中國著名畫家、教育家及中國近現代美術發展的啓蒙者之一,自小對西方寫實主義繪畫有莫大興趣,不斷自習作畫,於1919年作為留法勤工儉學的學生前往巴黎學畫,立志為中國的藝術復興作出貢獻。


林風眠吸收了西方現代流派的營養,其中又以馬諦斯(1869-1954)、莫迪里亞尼(1884-1920)為最甚,與中國水墨境界融合,將五千年來傳承的中國書畫精神與意義,與西方的形式、色彩和構圖意識完美結合。他筆下的中國仕女,不單是莊重的古典美,更是在婀娜中賦予現代感;他畫中的秋色,不是中國傳統的典雅,而是現代、浪漫而豐富的景致,是最接近「東西方和諧與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畫家。


朱德群是第二代移民法國的中國藝術家的典範,他採用油畫表現形式,融合中國歷史傳承美學思想與西方抽象藝術的精神、簡化的元素、流暢的線條與濃烈的色彩,創構出強而有力的視覺效果,並發展了唐詩宋詞的美學精髓,呈現出風格獨特、跨越文化國度的抽象繪畫。


朱德群的抽象是「無形」的、抒情性的、寫意性的,是藝術家內在情感的反射。他善用色塊、幾何圖形及線條,吸取自從康丁斯基(1866-1944)至蒙德里安(1872-1944)以來的抽象表現方式,色彩卻是中國水墨畫經驗表達的變奏,而且色塊層次豐富,呈現一個猶如虛實幻化的冥想世界;朱德群筆下的線條展現中國草書的靈巧躍動,線面縱橫交錯,畫面空間加入傳統書法的筆觸,創出一種具東方水墨意境的抽象藝術,深化了抽象藝術的內涵和氣韻。


朱德群深受法國藝壇敬重,早於1957的法國畫壇盛會「春季沙龍」中便獲得銀獎,1960年,他的作品獲選參加當時享負盛名,以提倡抽象畫為主的勒讓德爾畫廊舉行之「巴黎派畫展」,就在這年,朱德群聲譽卓著,從具象到抽象,融合東西方藝術風尚的創作亦贏得法國藝壇的廣泛認同及肯定。四十年後,於1997年底他當選為法蘭西學院藝術院終生院士,成為首位榮獲此殊榮的中國人。及至2006年更獲歐盟頒授歐洲傑出人才獎,被法國現代繪畫史家稱許為「把東方藝術的細膩與西方繪畫的濃烈融匯得最成功的畫家」。


無論是徐悲鴻、林風眠、趙無極或是朱德群,他們作為中國畫家,對自己民族的文化與歷史抱負着繼往開來的責任,人雖在法國,深受西方現代藝術思潮所薰染,但心仍繫於祖國,所以繪畫時定必保留及展現中國文化之優勢。


另一次中國藝術家旅居海外潮應是上世紀八十年代。1979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

馬德升(1952-)與黃銳(1952-)聯結曲磊磊(1951-)、艾未未(1957-)、王克平(1949-)、李爽(1957-)等二十三位青年組成了「星星畫會」,同年九月在北京中央美術館東側的鐵欄上舉辦了「星星美展」,亦是文革後北京首個前衛藝術展覽,展出一百五十多件油畫、水墨、鋼筆畫、木刻、木雕作品,藝術家率先以個人化、表現主義手法創作,引起了當時意識型態掌控者的注意,展覽舉行了兩日後被官方撤除,十月一日,「星星」部分成員在「西單民主牆」前會合,舉行遊行及演講,引起了民眾對西方藝術的廣泛關注,哄動一時。展覽最終於十月二十三日重開,短短十日內吸引了四萬名市民參觀,作為從文革專制黑暗中甦醒過來的人,這是第一次呼吸到藝術自主的空氣。回頭已是三十年的光景,「星星」開展了中國現代派藝術的進程,被藝術史評論家稱為中國當代藝術的最前沿。


「星星」成員在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史中的先鋒地位已被文獻記載及肯定。他們一部分人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相繼投奔他鄉,一心到西方追求自由及個人的藝術夢想,艾未未於1981年跑往美國,李爽及王克平分別在19831984年出走法國, 黃銳在1984年去了日本,馬德升則在1986年移居巴黎。


作為數代旅居法國的中國藝術家中的「後輩」,馬德升的經歷最富傳奇,他的抽象藝術運用了西方表現力極強的油畫形式,展現了中國藝術傳統和東方藝術心性

,在抽象派藝術中獨樹一幟。與趙無極,朱德群等前輩相同,馬德升在巴黎重新發現了中國,開闢了一條中西融合、獨具特色的的藝術美學大道。


1982年,馬德升開始創作水墨畫,以抽象風景和女體為題材,一年後,作品首次在瑞士洛桑的畫廊展出,自此經常參與日本、歐洲、美國的美術館和畫廊展覽。1986年,他成為首位中國水墨畫家獲法國文化部贊助在法國舉行展覽。但世事豈如人意,自小已患上小兒麻痺症,要用拐杖輔助走路的馬德升在1992年美國的一次致命車禍中,失去了妻子及雙腿,他在死亡邊緣徘徊了好一段日子,正當世界以為他已經「走」了,他卻在默默掙扎,以驚人意志力克服身心痛楚,恢復自己的活動能力;並且特別訂造了一個可作三百六十度轉動的畫架,由看護及儀器協助下在輪椅上擺動身軀作畫,開始探索丙烯,每天早十午四,其他時間則寫詩。他追求藝術的決心,比任何人都來得熾烈。


2002年馬德升「重生」了,他發表了隱見中國繪畫精髓的丙烯新作,以不規則的鵝卵石塊在畫布上組疊成人形,造型獨特,石頭有木刻畫那種破碎刀法的厚重線條,其上是傳統水墨的筆觸,而且畫中有畫。「騷人墨客」隨性之作,馬德升運筆奔放,墨黑的粗線起伏成勢,是受到明末清初四僧之一八大山人的「無法為法」藝術思想所薰陶,亦反映了畫家孤身的心境和堅毅的個性,誓要克服命運給予的折騰;組疊的石頭景觀表現出構圖趣味,石上佈滿雪片紋理,彷佛剝落自中國山岳,石裡蘊藏着波濤壯麗松柏縱橫的山水玄機,又以留白表現「虛即實」的宇宙觀,營造不同的視覺風神,頃刻間,中國傳統繪畫的特質及意境在西方丙烯露滴質感前躍然於畫布上,水墨畫中黑、白主色在厚重與空靈間找到協調,

, 彰顯畫家擁有深厚中華文化內涵的氣度。


這些巨石丙烯畫似有意無意間道出馬德升心中所想,「天本空虛,平靜無事」,

石頭面對風雨侵蝕,本質從不改變,代表着永恆的守候、堅忍、信念,亦令人聯想到原稱《石頭記》的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書中敘述女媧煉石補天時,剩一石未用,而此石經修煉後已略有靈性,機緣巧合下得以下凡轉世為書中主角賈寶玉,經歷人世間一切貪、嗔、癡,最後悟出了道理。


道家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一塊補天頑石經過馬德升的思想融合, 實現了將抽象元素轉化於畫布上。這些石頭是具象,是抽象;是石,又是人,以簡約自然入形,如雕塑般聳立,「人物」千變萬化的情緒也彷彿活現在牆上;或動或靜,或喜或怨,或跳或舞,或愛慕或希冀,如夢一樣的開拓者在瞻首未來,天地的守護者在笑看人生,極富文人詩意;用巨石擬人,是重新把人和自然、人和根源、人和永恆結連在一起。在石頭疊成的世界裡,馬德升自由自在地探索人生,參透生命裡所潛藏的萬物契機,創出屬於自己的藝術,吸引觀者駐足畫前欣賞,畫作更迴繞觀者腦海,不斷深思。


徐悲鴻、林風眠、常玉、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把古典精神裡的精髓展現人間,馬德升將楚漢文化裡的浪漫主義昇華,畫石頭,細味中國哲理,感悟人生,石在塵外,人在塵內,《周易》之「道」則於其間漫遊而行,數十年的滄海桑田,悲歡離合,畫家都透過丙烯的揮灑流洩於畫面上,無聲地表達內心情感。正如朱德群道:「中國繪畫與抽象畫的想法在此不謀而合。」


歷史告訴我們,每位藝術家的成名路途上,必須得到學術與市場認同,最後還要以他們不朽之作,在拍賣會上創出高價成交的傳奇,方能戴上一代宗師的冠冕,受世界各地收藏家傳頌。


上述多位移民畫家在法國受到薰陶,深入西方藝術的宇宙裡,進行自我探索,以西方材質與語法為用,東方思想和文化為體,成就了獨一無二的藝術精品。常玉、趙無極、朱德群等前輩的藝術成就已被肯定,後繼者是誰?一同用心去發掘吧。


獨白_200x180cm_2008

高下齊現_250 x 300cm_2007

後窗_180 x 200cm_2008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