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不应承载过多内容

当代艺术不应承载过多内容

当代艺术不应承载过多内容

时间:2010-01-30 08:50:40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刘洋

评论 >当代艺术不应承载过多内容

 近日,由文化部组织的《2009年中国现当代艺术推广计划》,从78家艺术机构中复评出26家。《2009年中国现当代艺术推广计划》,其宗旨是促进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扩大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影响力,扶持我国优秀的艺术品经营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对艺术品经营企业在国内外举办的重要现当代艺术项目,将给予一定补贴和推广宣传方面的支持。近几年,当代艺术项目成为艺术机构经常涉足的领域,同时,对于创立仅3年的偏锋艺术空间来说,此次以《A+A第四回展》进入《2009年中国现当代艺术推广计划》复评并不容易,“艺术空间”负责人王新友对于当代艺术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记者:据了解,在上世纪70年代末,您就开始涉足收藏领域,从什么时候起,您开始关注当代艺术?

 

  王新友:对于油画收藏,我的经历与很多收藏家是一样的,都是出于对写实作品的喜爱。200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艺术家宋琨。宋琨作品中传递出年轻人精神诉求的东西深深吸引了我,中国的水墨作品大多数都是“出世”的,而当代艺术是“入世”的,画面鲜活,并且记录了一代人的成长经历,同时反映出社会的现实,从此我开始关注当代艺术。

  

  记者:在创办偏锋艺术空间之前,您曾经有过从商的经历,出于怎样的想法让您有创办画廊的想法?

 

  王新友:我从小的愿望就是从事艺术工作,在接触当代艺术品后,我认为当代艺术是可以作为事业进行推广的。将兴趣、爱好与事业联系在一起,对我来说是件快乐的事情。

 

  同时,在我收藏艺术品初期,并不知道艺术品给我的回报将是成百上千倍的,这种回报不应该由我个人“消化”,我需要回报艺术。

  

  记者:您很早涉足艺术品收藏领域,那时的艺术市场并不像现在这样火爆,对于初涉艺术市场的收藏家,您有哪些建议?

 

  王新友:如果艺术品收藏能够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自然就会将“投机”的成分去掉。在艺术品收藏初期,很多人并不知道艺术品收藏会为自己带来很大的回报,都是出于喜欢才进行收藏的。艺术品收藏是需要情感投入的行业,以投资为目的的收藏也与其他行业不同,切忌将艺术品收藏作为一种短期投资行为。

 记者:作为艺术品收藏者和画廊负责人,您在经营中,挑选作品是否会有个人倾向?

 

  王新友:个人倾向是难免的。如果每家画廊都能有清晰的个人艺术追求,将会成为画廊的一种经营特色。挑选艺术作品时,一定要加入个人的情感,如果我挑选的艺术作品自己都不喜欢,也就无法向客户推荐了。

  

  记者:对于中国画廊业以及艺术品市场在今年的发展,您有怎样的预期和看法?

 

  王新友:我并不看好今年的艺术品市场,除非有投资转型的情况出现。从2009年艺术品市场的变化上看,一线艺术家仍然有良好的表现,二三线艺术家的市场份额急剧减少,年轻艺术家的发展势头依然迅猛。

  

  记者:您认为二三线艺术家在创作上出现了怎样的问题?

 

  王新友:我认为二三线艺术家作品的原创性不足,很多人都在寻找“符号”。实际上,抛开艺术品市场的因素,艺术家是不应该有等级之分的。在文化建设中,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是每位艺术家需要解决的问题。

  

  记者:对于年轻艺术家的发展前景,您有怎样的看法?

 

  王新友:我认为年轻艺术家的前景将会非常好,这是艺术业内人士与收藏家公认的。因为他们与世界文化有着紧密的结合,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创作面貌更加丰富,他们可能会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

  

  记者:在国外,很多收藏家会根据美术馆和重要展览调整自己收藏的艺术作品,您认为这种方式适合目前中国的收藏群体吗?

 

  王新友:中国应该有自己的收藏体系,西方的展览和推广体系非常成熟,而中国正在发展建设中。我认为,今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会由中国人来决定,但是需要时间来完善各种细节,目前这种态势已经在逐渐显现。

  

  记者:目前,写实类作品在中国仍有很大的市场,对于当代艺术和抽象艺术,很多公众表示看不懂,您认为藏家应该怎样来看当代艺术?

 

  王新友:为什么写实类作品依然受追捧,因为很多人能够看懂艺术家的技术和想法。而当代艺术被一部分人所“抛弃”,是因为很多人觉得不需要这样的作品。我认为,搞怪、暴力等形式的当代艺术作品,是人们所不需要的,当代艺术应该切实地发展,艺术家认真做好每一幅作品。对于架上绘画来说,它并不能完全承载历史,更承载不了很多内容。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