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贸圣佳2021春拍 | “观福慧海”唐卡专场重要拍品(一) 早期唐卡作品赏析

日期:2021-05-22 11:01:17 来源:中贸圣佳

拍卖 >中贸圣佳2021春拍 | “观福慧海”唐卡专场重要拍品(一) 早期唐卡作品赏析


 中贸圣佳2021春季拍卖会

预展 5月18日-5月19日

拍卖 5月20日-5月21日

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9号)




观福慧海—唐卡专场 

5月21日 15:30顺延 三层B厅





西藏早期唐卡主要指7至14世纪创作的唐卡艺术作品。这一时期的唐卡艺术主要受外来影响,分别有印度、尼泊尔和克什米尔三种外来艺术形式流行;其表现内容偏重于佛教修法思想及其传承,表现形式大多采取二维平面构图,以红黄等暖色调勾勒和平涂,整体给人古朴凝重,格调高雅,宗教韵味浓厚的艺术美感。但是现在我们容易看到的主要是13-14世纪的唐卡作品。此次中贸圣佳春季拍卖会“观福慧海”唐卡专场上,我们推出了几幅早期唐卡作品,它们充分展现了西藏早期唐卡的艺术风貌和风格特点。

1820
上师唐卡
西藏  13世纪
棉布矿物彩绘
纵40厘米 横31厘米
RMB:200,000-300,000

此幅唐卡主要描绘一位上师,上师具体身份不明,应为一位早期藏传佛教噶当派大师。上师结跏趺端坐,身体略向右侧转,头部略抬,朝向右前方。头顶平滑,显现乌黑的发根。面相圆润,肌肤白净,额部高广,双目睁视,鼻子高隆,双唇微抿,嘴角露出一丝笑意,生动刻画出一位既庄严神圣又慈悲睿智的大师形象。身躯圆实,上身内着黄色僧坎,外披红色袒右肩袈裟,下身着土黄色僧裙,外罩一身满绘大团花的淡黄色大氅。衣纹以线条表现,简洁明快,层次分明;各衣色彩不一,既互有区分,又和谐雅致。双手置胸前结说法印,两手持一串白色念珠,象征大师深湛的禅定修为。面部、手臂及双足裸露,露出白净的肌肤,双手及双足掌心涂以红色,突出了大师法相的庄严妙好。红色头光和绿色身光环饰周身,进一步彰显了大师如同佛陀一样的修证与无边法力。上师身后配有双龛庄严,足显上师地位的尊贵。内龛上部有五彩光晕,肩头龛柱立有二鸟衔绶,为早期帕拉艺术的典型样式。外龛上部绘对称的摩羯,两侧对称绘金翅鸟、立羊及大象,其图像形式也来源于帕拉艺术,后来在13-14世纪的西藏地区十分流行。佛龛下为方形金刚宝座,宝座上成排绘各色宝珠,纵横交错,左右对称绘二狮和一象的头部,亦为帕拉艺术中最常见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其象征意义非比寻常,狮子象征智慧,大象代表实践,二者相合象征主尊的智德和理德圆满具足,完全如“两足尊”的佛陀一样。唐卡上方左右两角各绘一大成就者,表现的应为上师教法来源的两位印度传承上师。整幅唐卡布局规范,构图简洁,主题突出,勾勒精细,风格古雅,品相完好,是一幅十分难得的西藏早期唐卡珍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幅唐卡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一幅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上师唐卡 (参考图1)几乎完全一致,区别仅在于:大都会博物馆唐卡的年代稍早一些,过去的西方出版物上都定其年代为11世纪,而这幅唐卡的年代明显要晚,约在13-14世纪;大都会博物馆唐卡体现的帕拉艺术风格非常纯正,而这幅唐卡的表现比较简略,如唐卡边缘省略了宝珠装饰、金刚宝座上的狮象图像有明显的发挥和变化,等等。看到这种情况,我们第一感觉定会对唐卡的年代和真伪产生质疑,但细审其各种艺术特征和工艺表现,特别是它的画布、人物形象及神韵、画面颜料及色彩的自然变化等特征,完全没有近代和现代新仿的痕迹。所幸的是,征诸历史和现存早期唐卡实物,我们可以找到明确的答案。原来在西藏唐卡历史上,对于同一题材和构图的唐卡,普遍存在着反复模仿的现象,晚期如此,典型实例如创绘于扎什伦布寺的达赖源流、班禅源流等题材唐卡,在西藏、西藏东部和内地都出现了大量的模仿作品。而早期情况也是这样,也不乏实物例证,如早期流行的佛陀八大圣迹佛传唐卡,现在已发现有多幅,它们的内容及构图几无差别(参考图2、参考图3);再如西藏达隆风格唐卡,下达隆类乌齐寺唐卡在风格和题材上大多就是传摹早期上达隆寺作品,于是同样风格的达隆唐卡经常可见两幅或多幅题材和构图几乎一致的作品。由此可见,此幅唐卡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上师唐卡在风格、构图及内容上表现出一致性并不足为奇,完全符合西藏唐卡艺术发展史上递相模仿和重复表现同一主题的客观事实。

图1 图2 图3 
图1、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上师唐卡 11世纪  棉布矿物彩绘  纵46、4厘米  横36、2厘米。
图2、西藏类乌齐寺藏八大圣迹佛传唐卡 12-13世纪棉布矿物彩绘 纵40、7厘米 横32、5厘米。
图3、国内私人藏八大圣迹佛传唐卡  12-13世纪 棉布矿物彩绘 纵64厘米 横51厘米。


 
1821
米拉日巴唐卡
西藏  13-14世纪
棉布矿物彩绘
纵33厘米 横26厘米
RMB:200,000-300,000
 

雪域佛地的传奇圣僧



 —13至14世纪藏中风格米拉日巴唐卡赏析


                                       
 
米拉日巴(1040-1123年)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的著名传承祖师,也是一位全藏区僧俗各界公认的得到大成就的苦修士,其一生事迹在藏区广为传颂,可谓家喻户晓。米拉日巴出生于芒域贡塘地区(今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原属琼波家族,自祖父定居贡塘后,称米拉家族,先祖为宁玛派信徒。幼时丧父,成年后,为报家仇学习苯教咒术,因感自身造下恶业,于是弃恶从善,皈依佛门。曾跟随绒敦拉嘎大师学习“大圆满教法”。后经绒敦大师指点,前往洛扎向玛尔巴译师求法,7年后学得玛尔巴的全部教法。随后隐居在吉隆、聂拉木附近深山洞穴坐静,潜心苦修那若巴密宗教义及瑜伽的“拙火定”等秘密真言9年,终获成就,领悟了所学之各种教法。米拉日巴大师注重实际修持,以苦修著称。一生为弘扬佛教教义,遍游西藏各地,收徒传法,其弟子有如太阳一般的塔布拉杰、如月亮一般的热琼巴,以及如满天星辰一般的色边日巴、吉热日巴、止贡日巴等。其传教方法十分独特,常以歌唱教授门徒历代均有传授,19世纪高僧桑杰坚赞将此法门编辑为《米拉日巴道歌集》,传唱至今。此幅唐卡就主要表现米拉日巴大师慈悲祥和的庄严形象。

此幅唐卡中,大师头发黝黑,自然披散于肩后。面庞方圆,额头高广,眉眼清秀,双目直视前方,嘴唇紧抿,嘴角上翘,带有一丝喜悦,瑜伽士的自在与安详跃然而出。上身穿袒右肩宽松白衣,白衣上绘有团花图案,衣纹层叠曲折,写实意趣浓郁。胸前斜披圣带,左手于腹前结禅定印,右手拢于耳后,为大师的标志形象。双腿呈自在坐姿,身下铺有兽皮,其下为仰覆莲座。大师的四位弟子头戴藏族传统毡帽,身披与大师相同的团花白衣,手持嘎巴拉鼓,侍立于主尊两侧。主尊头顶两侧绘有六位供养菩萨及两位大成就者。画面上方表现了噶举派的历代传承上师,从画面右侧至左侧依次为金刚总持、帝洛巴尊者、那洛巴尊者、玛尔巴大译师以及两位拥有明妃的大成就者,其下为喜金刚和胜乐金刚两位本尊神灵。画面下方绘制了噶举派供奉的重要本尊及护法神灵,从右至左依次为财宝天王、黑财神、四臂玛哈嘎拉、金刚手菩萨、金刚亥母和吉祥天母。此幅唐卡布局严谨规整,主尊体量较大,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其余内容则依序排列于画面四周的整齐方格内。此种棋格式布局源自古印度,盛行于早期西藏唐卡绘画中,可谓早期的标准构图样式。其构图宗教意味浓郁,相比于晚期唐卡布局,更能表现佛教的神圣与庄严。直到15世纪下半叶,西藏本土艺术全面爆发后,才逐渐被充斥山水风景的自然写实布局所取代。唐卡设色上,以暖色调色彩为主,绛红色、深蓝色充斥于画面之中,加之以单色平涂技法,使得色彩纯粹而富有质感,彰显出神灵世界的肃穆与威严,金色的恰当使用让画面的亮度得到较大提升,画面的层次感跃然而出,与晚期唐卡鲜艳亮丽、对比强烈的用色相比,虽缺乏更具冲击力的视觉观感,但宗教特质则得到大大加强。这种设色方式与棋格式布局一样,均为西藏早期唐卡最为显著的艺术特色。人物冠饰的叶片形如水滴,这是尼泊尔艺术的造型传统,在帕拉艺术、克什米尔艺术上都难以见到;人物面庞方圆,额部宽广,眉眼上挑,五官整体位置偏下,这些特点显然来自于尼泊尔艺术对人物造型之美的独特诠释;身躯壮硕,四肢粗壮,展现出尼泊尔造像艺术对西藏佛教艺术的影响。但主尊背后呈现多个弧度的彩虹背光样式,在更早一些的帕藏风格唐卡绘画中较为常见。以多颜色几何块表现山岩,也是帕藏风格唐卡绘画尤其是以上师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中极为突出的艺术特色,例如国内外公私收藏的达隆噶举祖师唐卡就有类似的艺术呈现,因此,将此幅唐卡的绘制年代定位于13世纪至14世纪更为准确。

综上所述,此幅唐卡绘制古拙质朴,设色沉稳厚重,展现出13至14世纪卫藏地区尼藏风格唐卡绘画的艺术特点。唐卡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全面介绍了噶举派的教法传承及修持供奉,更兼保存基本完好,堪称是一幅不可多得的早期唐卡佳作。
 
                                        文 /  北京市白塔寺管理处副研究馆员 孙涛


1818
宝冠释迦牟尼佛唐卡
西藏  13世纪
棉布矿物彩绘
纵24厘米 横15厘米
RMB:30,000-50,000

此幅唐卡展现了释迦牟尼佛转动法轮时的庄严法相。佛尊束高耸发髻,戴多层三角形叶冠,飘带在耳际团成扇形。面形方圆,额似弯弓,双目微阖,表情肃穆。上身着袒右肩袈裟,双手在胸前结说法印。双腿结跏趺端坐,下承仰覆莲座和四拏具宝座。画面上方绘制无量寿佛、传承祖师和护法,诸尊身姿各异,排布齐整。整幅唐卡主尊方正肃穆的面容、匀称挺拔的躯体都带有帕拉艺术的特征,多层三角形的发冠也在帕拉艺术中常有所见,展现了13世纪前后尼帕风格唐卡的艺术神韵,背后还以墨线勾勒佛塔,虽尺寸较小,但细节生动,韵味十足,甚值收藏。


1819
金刚手菩萨唐卡
西藏  14世纪
棉布矿物彩绘
纵37.5厘米 横25厘米
RMB:30,000-50,000

 
金刚手菩萨,具有除恶降魔的广大神力。因手执金刚杵,常侍卫于佛,故称之为金刚手菩萨,与观音菩萨、文殊菩萨被尊奉为“雪域三怙主”。此幅唐卡中,金刚手菩萨居于正中,焰发竖立,内置金刚杵和龙。头戴五叶冠,佩圆形大耳珰。面庞丰肥,怒目睁视,容貌狰狞。躯体短粗矮胖,佩戴双龙长链等各种饰物。左手结期克印,手中持有羁索,右手高举金刚杵,腰围兽皮裙,以展立姿态站立,背后有卷草纹饰的火焰背光。画面上方绘文殊菩萨和四臂观音菩萨,背景饰以纯蓝色。整幅唐卡带有浓郁的早期尼藏风格唐卡艺术特色,平面化的布局形式,厚重沉稳的用色,单色平涂的色彩表现方法,以及略显异域风貌的人物描绘,都能在14世纪前后尼藏风格唐卡作品上找到,是一幅早期西藏唐卡绘画的经典作品。
 
编辑: 方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055321958、18955186978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