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贸圣佳2021春拍 | 梵尘妙相 — 佛像艺术专场重点拍品精览
日期:2021-05-22 11:09:05 来源:中贸圣佳
拍卖
>中贸圣佳2021春拍 | 梵尘妙相 — 佛像艺术专场重点拍品精览
预展:5月18日-19日
拍卖:5月20日-21日
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9号)
梵尘妙相—佛像艺术专场
5月21日 星期五 15:30 三层B厅
1728此尊四臂观音双身像头挽高耸扁平的柱状发髻,顶置牟尼宝珠,戴精美的五叶冠饰。两耳后饰有扇形缯带。面庞方正,五官排布齐整,额部宽平,眉目平直,鼻梁高挺,嘴含微笑。上身袒露躯体,四肢粗壮有力,佩戴有项链、臂钏等各种饰物。上两臂分持莲花和念珠,下两臂于胸前结合十印,怀中拥抱明妃。下身着贴身长裙,双腿结跏趺端坐,下承束腰仰覆莲座。莲座上下沿周饰连珠纹,莲瓣宽平舒缓,瓣尖装饰卷草纹饰。莲座下方还装饰有植物枝茎,做工繁复精美。菩萨像
北京宫廷 明永乐(1403-1424 年)
铜镀金 高 7 厘米
来源:欧洲藏家旧藏
此尊菩萨像头挽高耸扁平的柱状发髻,顶置牟尼 宝珠,戴精美的五叶冠饰。面庞方正,五官排布 齐整,额部宽平,眉目平直,鼻梁高挺,嘴含微笑。上身袒露躯体,身姿婀娜,佩戴有项链、臂钏等 各种饰物。左手置于腹部,轻拈花茎,右臂举于 胸前,手中持有金刚杵。下身着贴身长裙,双腿 结跏趺端坐,下承束腰仰覆莲座。莲座上下沿周 饰连珠纹,莲瓣宽平舒缓,瓣尖装饰卷草纹饰。莲座下方还装饰有植物枝茎,做工繁复精美。
财续佛母是瑜伽密续佛部的本尊,掌管世间财富。她是一位赐予财富的本尊,亦可说是赞巴拉财尊的女性化身。此尊头戴五叶宝冠,冠叶细小,华美精致。束发高髻,发缕丝丝可见,双耳后方宝缯飘扬,饱满的耳垂下佩戴圆形耳铛,耳后两侧细长的发束垂落于双肩。面庞圆润,双目温婉含蓄,双眉细长舒展,窄挺的鼻尖下,樱唇微微上扬。身姿修长,体态婀娜,富于女性之柔美风韵。其胸前与腰间系有华丽的璎珞坠饰,钏镯等饰物一应俱全。细长的帔帛自双肩垂下,轻绕于手臂,衣纹褶皱流畅自然。佛母右手展开,掌心向外,结与愿印。左手拇指与无名指相捻,结说法印,手中持有象征财富的麦穗,是此尊最显著的标志。双腿呈右舒坐之姿,由莲座中央生出一支小莲座,托起右足,下承仰覆莲座,莲瓣细长而饱满,莲座上下缘饰以连珠纹,莲座正面上方阴刻六字楷书“大明永乐年施”。明王朝沿袭元制,支持藏传佛教为治藏方略,变元代独尊萨迦一派之做法,实施“多封众建”之政策。永乐、宣德两位皇帝积极支持西藏宗教发展,分封宗教领袖,迎请活佛,厚施赏赐,使得中原内地与藏区往来频繁,文化上交流密切,推动了宫廷造像在题材与工艺上的发展。本尊财续佛母像融合汉地与西藏造型特色,精致的工艺和优雅的姿态,体现出明代宫廷卓越精湛的铸造工艺,是永乐宫廷造像的典范。
阎魔敌亦称降阎魔敌,降阎魔尊。其名梵文为Yamari,这个字是阎魔之敌的意思。其乃地狱之主,主管冥界,其来源和印度吠陀神话有很密切关系。佛教将此尊吸收之后,成为无上瑜伽父续中修行的观想本尊。黑红二阎魔敌都出自藏传佛教新密经典,在新密的所有教派都有修习。其造型有很多种,最重要是内修、外修和密修三种,其中又以外修最常被单独供奉。藏传佛教认为,修持阎魔尊,可以防止外界带来的灾难,保护寺院和修行者的安全。此尊阎魔敌呈忿怒相,水牛首人身。牛头上饰有华丽璎珞,小蛇缠绕在牛角之上,头戴骷髅宝冠,三目圆睁,炯炯有神,獠牙外露卷舌,眉毛和头发如火焰般上扬。发髻中央饰半截金刚杵,表示其是愤怒形象的尊神。腹部中央佩戴穿壁式圆环,原有镶嵌因年代久远已脱落,但不难看出其制作的华丽程度。颈肩盘有长蛇,象征着对贪欲的降伏。身躯饱满,四肢伸展,肌肉结实有力,极具力量感。双手高举,其右手原持骷髅杖,左手结期克印。双足左伸右屈,帔帛在身后飘扬,自两肩飘垂于身体两侧,动感十足。足下踏有水牛,水牛似在挣扎,象征着被降伏,水牛背饰连珠式璎珞,其比例与姿态都非常完美。水牛俯卧在外道身上,下承单层莲座,莲瓣饱满而立体。造像中的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极为精致,尤其是水牛背上的连珠纹珠圆玉润,打磨地非常光亮。此尊造像工艺高超,人物造型生动有力量,躯体饱满,从主尊厚实的肌肉与帔帛飘逸的线条,可见深厚的功力,从阎魔面部的生动展现和周身饰品的完美呈现,可见精工细致的匠心。艺术表现堪称完美,将阎魔敌的神威赫赫刻画地淋漓尽致。更为难得的是,此尊造像尺寸较大,且保存完好,为乾隆宫廷难得的精美造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清宫崇佛之风盛行,康、雍、乾三帝佛学造诣颇深,信仰弥笃,加之国运昌隆,宫中佛像之造作以此三朝为盛。清康熙一朝,开清代宫廷佛造像之先河,既承继明代造像特点,又开创了清代造像崭新的风格。纵观中国宫廷佛教造像艺术之历史,清康熙宫廷造像有着承上启下的节点地位,材质奢华不计成本,工艺考究精益求精,其杰出的品质代表了清代宫廷造像的最高水准。康熙宫廷标准器可参考一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刻有康熙二十五年铭文之四臂观世音菩萨,其乃康熙皇帝为蒙古人出身的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大寿之日所进献,以求得神佑其长寿与平安,造像形制巨大,周身饰华贵东珠、珊瑚等宝石,沿袭西藏传统,然其面颊丰盈,平额短鼻,髮髻高立呈葫芦形,高贵华丽,确立康熙造像之典范。绿度母为绿救度佛母的简称,因身体为绿色而得名,她位居二十一度母之首,是所有度母中最活跃也最重要者。绿度母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具有救济众生出种种苦难之功德,以她为中心的二十一度母的组合,即是她无边慈悲力的体现。在西藏,藏王松赞干布的尼泊尔妃子赤尊公主被认为是绿度母的化身。来藏传法的孟加拉国国高僧阿底峡尊者即以此尊作为守护神。相传绿度母是由观音菩萨的左眼所生,菩萨的另一只眼则化现出白度母。身躯动态上,白度母持白天开放,晚上合拢的白莲花,绿度母持白天合拢,晚上开放的乌巴拉花,二者合一,象征日夜观照,随时救助世间众生。在许多藏传佛教艺术中,绿度母多位居女尊菩萨的中心位置,或与白度母对称出现。本尊绿度母束髮高髻,额圆面丰,是明显的康熙特色。其双目细长,鼻梁高挺,双唇微抿,嘴角略扬。头戴五叶宝冠,冠侧有宝缯,冠缨立於耳后,分髮辫垂於臂侧。长耳垂环璫,上身袒露,身型丰韵,体现出一位妙龄女子的婀娜多姿。无论是面容还是肌肤都透露出年青的气息,腰肢柔和,令人感受到工匠塑像的高超技术同时,仿佛能触摸到年轻的质感和温度,这不仅仅是风格所致,更是一个时代的风貌,需要仔细体味。这也正是康熙时期造像的与众不同之处。造像胸佩项环、璎珞,前胸及后腰饰三重项链,珠粒精圆匀称,腕、臂、踝皆佩戴宝钏。上身双肩披帔帛,帔帛于两手腕间分别绕成半圆环,而后从两腿下对称垂搭于莲花座正面座壁上,形式独特而美观,此样式承袭自明代宫廷造像,在康熙作品中颇得青睐,是康熙宫廷造像的重要特征之一。帔帛及僧裙皆用写实手法表现,生动自然,弧线如行云流水,纹线分布优美,造型立体灵动,将衣料柔软、垂坠的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腿部衣纹呈放射性在莲座顶面铺开,衣料如波浪向两侧蔓延、伸展,呈现出如在梵天净土般的庄严与静谧。度母呈游戏坐于莲花宝座上,左手于胸前持莲结说法印,右手施予愿印置于膝盖。莲花座造型优美大方,做工极其讲究,其整体呈半月形,宽大厚实,仰覆莲花瓣上下对称分布,环绕莲座一周,上下边沿各饰一周连珠纹,颗粒分明;莲瓣宽肥饱满,瓣尖饰有精美的卷草纹饰,莲座背面不饰莲瓣,空白处满工錾刻,华丽无比。整尊造像工艺十分细腻,装饰格外华丽,在皇家造像的仪轨森严中可以看出这尊造像对工艺的苛求,特别是身上所披锦帛、璎珞和台座部位的雕刻纹饰各异,几乎无一重合,可谓无微不至,令人叹为观止;头冠、胸前璎珞、臂钏、手镯、腰带、脚镯等均为细密连珠纹,无不珠圆玉润,婉转曲折。值得注意的是,此尊度母十分难得的保留有原装底板和装藏,底部涂满朱漆。底板涂装朱漆源自明代宫廷造像传统,如一例北京故宫所藏大明永乐款文殊菩萨,其封底完好保留原始的朱漆色,说明其在数百年的传世过程中极少被触摸或是擦拭,应当一直以来供奉在深宫大寺之中,从未被移动,才能如此完整。康熙一朝承袭明代宗教仪轨,在造像底板处封涂红漆,而存世者大多连封底装藏都悉数遗失,保留原始朱漆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更加凸显出此尊度母品相之完美。康熙造像铜质厚重,铸工精良,深得后人赞誉珍赏,素为藏家所重。2019 年中国嘉德秋拍一尊清代康熙御制铜鎏金释迦牟尼像以6325 万的成交价引爆全场,2018 年香港苏富比一尊康熙时期无量寿佛也以4700 万港币的天价成交。康熙宫廷造像留存于世的内容较为单一,以体量为四十公分的无量寿佛为主,现在陆续现身者有十余尊,佛像内膛边缘都刻有数字编号,拍卖价格均在千万左右。如北京翰海2010 年秋拍编号为2583 号的无量寿佛成交价为1344 万;厦门保利2015 年春拍,清康熙铜鎏金嵌宝石无量寿佛坐像成交价为1069 万。康熙一朝遗留的绿度母像十分罕见,偶有释出价格也令人振奋。如北京翰海2010年秋拍之清康熙铜鎏金绿度母,成交价为1120 万;由这些拍卖案例可见市场对康熙宫廷造像的高度认可。此件绿度母像衣纹和璎珞的刻画上,刀法灵动,在严谨细腻中见飘逸之美,富丽堂皇的同时又富有生机和活力,用极致的工艺呈现出顶级宫廷艺术品的丰美与华丽。体现了康熙宫廷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堪称当时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值得藏家为其关注。绿度母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是所有度母之主尊,总摄其余二十尊化身之所有功德,她能救八种苦难,又称为“救八难度母”。绿度母以少女像示现,头戴五叶花冠,面相十分秀美,阔额深目,眉似弯月,神态庄严祥和。度母游戏坐姿,腰部纤细,造型婀娜优美。左手结说法印,右手施与愿印,躯体比例匀称,肌肉饱满而富有弹性,形态自然,反映了此时期造像高超的艺术技巧。度母通身佩饰华丽,饰有璎珞,手、臂、踝都饰钏环,且镶嵌精美。腰带錾刻出几何纹样装饰,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下身着贴体长裙,阴刻装饰花纹,衣纹简洁流畅。束腰仰覆式莲花座,莲瓣雕刻圆润细致,挺拔有力。整像以红铜铸造,尺寸颇大,鎏金色泽亮丽,铸造技艺精湛,加工手法娴熟,彰显雍容华贵之气。此像风格明显受到了尼泊尔艺术影响,在整体造型和局部细节上,它又明显融入了印度帕拉、西藏西部等艺术元素,是一尊融合了尼泊尔、帕拉和西藏本土等多种风格的造像作品。是西藏造像鼎盛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铸像工艺水平,收藏价值颇高。金刚无我母(VajraNairatmya) 乃藏传佛教密续重要的女性神祇,在《喜金刚本续》中,她与本尊喜金刚(Havajra) 呈“双运”姿态,是无上智慧的化身。同时,金刚无我母也作为萨迦派道果传承中的圣使之一而受到崇拜,其单尊形象应运而生。在今西藏江孜县境内的白居寺集会殿二层道果殿中存有一组创作于15 世纪左右的萨迦派道果传承祖师泥塑,金刚无我母便位居其中。相同的情况还出现在至今保存于敏珠林寺、原属扎塘寺的一组创作于16 世纪的萨迦派道果传承祖师铜像中。在这两组造像中,金刚无我母形象具体表现为:头戴五骷髅冠,面容忿怒,上身赤裸,饰璎珞与披帛,左手持颅碗,右手持钺刀;下身着长裤,左腿弓立,右腿盘曲,坐于莲座之上。此尊金刚无我母铜像的图像学特征与上述两例完全一致,其面容刻画生动,肢体塑造饱满有力,姿态闲逸洒脱。同时,铜像于眼部、口齿及周身装饰错嵌金、银、红铜,这样的贵金属错嵌工艺不仅能使造像整体彰显华丽风貌,亦说明此像在制作之初便受到极大的重视。造像底座下沿镌刻藏文题记,遗憾的是我们无法从题记内容中得出施造者以及造像出处的相关信息。在存世的相近风格造像作品中,有一部分可通过题记与某个特定的教派或地理位置相关联,接下来我们将借助其中三件作品就此尊造像的产地及艺术风格进行简要分析。第一件作品为收藏于瑞士莱特博格博物馆(Museum Rirtberg Zurich) 的一尊阿閦佛坐像1. 造像底座镌刻的藏文题记纪录此像由一位名叫贡却沃色的古格僧人于“土兔年”,即公元1459 年捐施,从而使其与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区产生了联系。第二件作品为私人收藏的一尊祖师铜像2. 通过题记我们得知,此尊造像所表现的是萨迦派“俄巴”传承祖师穆钦·衮却坚赞(1388-1469)的法相,其作为萨迦派“俄巴”支系开山祖师俄钦. 贡嘎桑布(1382-1469)的法传弟子,帮助其师兴建俄尔寺并继承法座,成为该寺第二任座主,于创立“俄巴”一脉事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此像应制作于后藏地区,且极有可能与俄尔寺有密切的关联。第三件作品为日摩曼家族旧藏(Zimmerman Family Collection) 的一尊索南伦珠喇嘛像3. 索南伦珠(1456-1532) 是萨迦派历史上另一位享有崇高地位的上师,在尼泊尔北部的木斯塘(Mustang)极具影响力。通过造像所镌刻藏文题记的内容可以得知,此像由木斯塘当地的贵族家庭所捐施,使我们有理由推断此像很可能铸造于木斯塘当地。通过上述举例,可勾勒出关于此尊金刚无我母铜像艺术流派及产地等问题的大致轮廓。15-16 世纪,此类风格的造像曾受到广泛的推崇,经整理发现,存世的相关作品大部分与萨迦派传承有关,虽然可以肯定,创作这些造像的工匠们同时也会为包括噶举派、本波派在内的其他宗教团体服务,但他们与萨迦派之间显然保持着更为固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萨迦派的影响,相关的艺术风格也在西藏西部、后藏以及尼泊尔北部地区流行。而这些造像惯用贵金属错嵌的工艺特征则很可能与长期存在于西藏西部,受克什米尔影响的艺术传统有关。此尊金刚无我母铜像,因其风格的典型性与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应被视为此类作品中的佼佼者。就目前而言,已发现的金刚无我母铜质造像数量十分有限,更使此件作品可称珍罕!藏文题记汉译:法界智慧到彼岸 无漏大乐变幻身一切如来之生母 无我母尊 施主及所携眷属敬顶礼并皈依 祈赐胜共之成就。记录:1.Himalayan Art Resources No: 619334.Bonhams New York lot:926宝生佛,梵语Ratnaketu的意译,是密教的五方佛之一,代表平等性智,位居南方,为五方佛中宝族诸佛的主尊。密教经典《守护经》记载说,宝生佛左手持衣角当心,右手仰掌,象征宝生佛“满足众生所求”的本愿。因此宝生佛不仅能生出一切菩提心宝,也能生出一切众宝,济助众生的贫苦,圆满世间与出世间的福德资粮。此像头饰排布整齐的螺发,顶现高耸的肉髻,髻顶安宝珠,双耳垂肩。面形长圆,额部高广,眉眼上挑,眉间饰凸出的白毫,直鼻方口,面颊及下颏饱满,颈部装饰蚕节纹,形象庄严妙好,神态慈祥安宁。上身着袒右肩袈裟,下身着僧裙。衣纹以传统的萨尔纳特样式表现,在衣缘处以双层连珠纹勾勒,样式简洁,凸显出躯体的自然起伏与变化。全身结构匀称,肌肉劲健有力,特别是高挺的胸部、圆润的肩膀、自然下垂的手臂、形象写实的手指和脚趾,给人以生动柔美的艺术美感。结跏跌端坐,左手横置双膝上,右手掌心向外结施予印,为宝生佛常见的手印组合。身下莲座造型优美,工艺讲究,其上下边缘各饰一周连珠纹,莲瓣饱满有力,上下对称排列。内膛整洁,层次分明,体现了极高的铸造工艺水准。整体用红铜铸造,表面镀金淳厚绚丽。整躯造型完美,形象庄严,风格壮美,工艺精细,体现了西藏丹萨替造像鲜明的风格特点。丹萨替寺位于山南桑日县地区,由帕竹噶举创始人多吉杰布(又名帕木竹巴)建于1158 年。13 世纪,丹萨替寺座主扎巴仁钦正式以座主身份兼任帕竹万户长,开创了集族权、神权、政权于一身的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先例。1349 年,绛曲坚赞于受封为“大司徒”,1354 年帕竹以武力取代萨迦政权,从此“直达极西边区,无不听命,全都归附于拨住(帕竹)派统治之下”,建立了西藏地方新的统治政权——帕竹政权。1481 年帕竹政权被其部属仁蚌巴以武力推翻,帕竹政权退出西藏政治舞台,结束了长达194年的统治。作为帕竹噶举的弘传中心,丹萨替寺也是西藏地区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在西藏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丹萨替造像以原产地丹萨替寺而得名,流行于公元13 至16 世纪,风格独特、造型壮美、工艺精湛、装饰繁复,在藏传佛像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此件拍品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工艺特点是莲座后残留有的铜片装置,标显了作为丹萨替造像的基本功用,即丹萨替造像为丹萨替寺舍利灵塔周身的“大宝装饰”。根据有关丹萨替造像的相关记载和研究,对照意大利人梅勒在1948年拍摄的丹萨替寺灵塔图片,我们不仅能够清晰地看到灵塔上安奉了许多大小不一、千姿百态的金铜造像,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这些造像就是通过身后的铜片装置与灵塔相连接。这是一种特殊的供奉形式,不同于一般佛像供于佛龛内或神坛上,而是供于舍利灵塔的周身。由于塔身佛像为拼装而成,所以每尊佛像的大小及题材都是根据需要分别单件铸造的,每件都是完整的雕塑作品。当时丹萨替寺有十余座灵塔,每座灵塔少则2000 余尊,多则近4000 尊造像,可谓数量众多,规模宏大,也从侧面反映了帕竹噶举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在梅勒拍摄的诸多图片中,恰有一张图中就有一尊佛陀题材的造像,为我们判断同类题材造像的供奉位置提供了参考。丹萨替寺在20 世纪60 年代毁于大火,大量的佛教文物遭到毁坏,只留存了极少的一部分。由于历史原因,首都博物馆收藏有数十尊丹萨替风格造像,其中恰有一尊宝生佛像与此尊样式相仿,十分难得。首都博物馆收藏的这尊宝生佛像,高31.5 厘米,为元代(14 世纪)的丹萨替风格作品。通过图像学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发现此次拍品与首博藏品的异同之处。首先,二者在发式的表现和衣纹刻画上有这明显的相同之处,同为高肉髻螺发样式,衣纹简洁,这也是丹萨替风格受到尼泊尔艺术影响最为显著的表现。其次,在台座的样式上看,二者都突出表现了丹萨替造像台座低矮的特点,并且均留有连接灵塔的铜片装置。然而,首博藏品健硕的身躯及浑圆的莲瓣更多的体现了元代中期西藏地区造像艺术的特点,而此次拍品则明显受到藏地元末明初时期造像艺术的影响,四肢修长,莲瓣细长而挺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综上所述,此件14-15 世纪的铜镀金宝生佛造像的风格特点、工艺特征和供奉方式都具有典型的丹萨替风格特点,代表了当时西藏地区高超的工艺水平,反映了帕竹政权在经济、文化和艺术上强大的影响力,是丹萨替佛陀题材造像的重要代表作,十分少见,弥足珍贵。
近年来,木雕造像的价值一直稳步提升,相对其他门类的艺术品,其独有艺术特色还待进一步发掘和认识,其市场价值也处于低洼状态。此场拍卖的这尊释迦牟尼说法像,就是木雕造像中不可多得的精品。释迦牟尼是公元前第一千年中叶的人物,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出生在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释尊头顶饰以尖耸的螺发,肉髻高高隆起,前额置髻珠,双耳长垂至肩部,这些有别于普通人的形象特点,是佛陀常见的样式,为印度“圣人”独有。脸庞圆长,双颐丰满,细眉如弯月一般,双眼微阖,鼻梁挺直,嘴唇紧抿,神情肃穆。释尊坐姿挺拔,身着通肩袈裟,胸前刻“卍”字符,腰系长裙,裙带于腹部打结下垂,双腿包裹在僧裙之内,全跏趺端坐。身着衣服均以写实手法表现,衣纹流畅自然,刻画栩栩如生,突出了衣袍柔顺厚重的质感。释尊左手自然下垂,掌心向上,置于右足之上,结禅定印;右手在胸前高举,掌心向外,拇指与中指相拈,结说法印。这两种手印的组合表现了释迦牟尼在鹿野苑传道说法时的形象,称为“释迦牟尼说法像”。佛教中,释尊说法不是简单的教化,而是指佛教的真理犹如太阳一样,普照世界。由此“法轮”代表了“佛法”,说法又称为“转法轮”。经文有云:“从是佛会各出本意。而说法印咒品功德大威神力不可思议。诸佛赞言善哉善哉。汝等能为善护念故。设此方便威神自在。”这说明了说法印功力无比智慧。此像右手的说法印就是由早期鹿野苑(又译为萨尔纳特)风格造像中的双手转法轮印样式变化而来的,是中国化的说法印样式。此像木料上等,外部涂金,经历了数百年依然完好无缺,裂彩阑干尽现沧桑之美;刀工细腻,立体感极强,衔接、转折凸显刀工之美,这也是木雕造像特有的韵味;硕大的体量,在历代供奉者的保护下存世至今,尤为难得,不禁让人叹其应有佛法护持之力。由此可见,此尊制作精良,形制可观的明代木胎造像深具时代气韵,可谓传世精品。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